在张铨呕心沥血写成的这份时局疏里,他就详细分析了当下的形势,包括敌我双方的兵力对比,综合实力对比,作战特点对比……
甚至张铨的这份时局疏都详细到了具体某一细节……例如以现在三月份的寒冷天气,都是有利于适应寒冷气候的后金军打野战,而不利于我明军出兵作战的详细程度。
(因为在长达三年的辽东拉锯战中,原本的辽东镇精锐都死得差不多了,现在驻守辽东的三十万明军,大多是从福建、浙江、四川等地征发而来的班军。
而这些班军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的家乡气温要远高于关外的辽东的,所以很不适应在这种严寒气候下作战的——手脚都冻的麻木了,那还怎么打仗呢?
反之后金军因为都是当地土特产,在这种寒冷的天气里打仗,却是如鱼得水,非常适应,所以此消彼长之下,这又是我军的一大劣势!具体情况可以参考后世二战苏德战场之冬将军)。
所以张铨的这份时局疏从敌我各个方面,做了全面分析之后,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现在只能守城,不宜进攻的。换句话说只有守城,才可能以静制动,取得像沈阳那样的大捷,反之就是自取灭亡!
这样写好之后,最后的落款就是整整七位总兵官一起签名,表明了他们的态度。甚至这个其中,尤以老将军戚金的态度最为激烈!以他的谋略也非常清楚此事的严重性,所以都当场咬破手指,另外写了一封血书一同附上!以血为谏——血谏袁应泰!
而戚老将军的举动都把张铨感动坏了,连连作揖道:“感谢感谢!非常感谢!有了戚老将军,有了诸位大人的支持,本按就放心多了!”
甚至张铨看着这么多大将一起表态,一起期盼的看着他,深深地感到吾道不孤啊!这趟没有白来!
不管最后能不能说服那位拗经略,至少这么多大将的意见摆在这里,甚至都激进到以血为谏了!他还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吧……
甚至张铨还在想,如果这样还不行的话,还是劝不回那位拗经略的话,那为国事计,说不得就要动用一些极端手段了……
虽然那样做很可能明军自身内部就会发生动荡,以致老奴趁虚而入,辽事进一步恶化的,甚至极端状态下,同样会导致辽东沦陷的!
可问题是再坏还能坏到哪去呢?所以这就是最后的备用手段!当然张铨在心中虔诚的祷告,希望不要用到这最后的手段!
这样前来沈阳的目的达到之后,张铨马上就准备返回了——一刻也不准备耽搁。
当然时间也耽搁不起……因为再过八天大反攻就要正式开始了,甚至张铨估计,再过一到二天,袁应泰的调兵文书都要发到沈阳城来了!所以时间不等人啊!
要知道按照大明军制,制定计划前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当然是否采纳是另外一回事)。
可要是都已经形成了决定,出兵文书都下来了,还是拒不执行的话,那就属于违抗军令了!袁应泰手握尚方宝剑,砍掉几个大将的脑袋完全没有问题!所以事不宜迟啊!
正所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接下来张铨直接就向众人告辞,不过在临行前,他却专门征询了一下高耀晋的意见——问他是否愿意和他一起前往辽阳,规劝袁应泰。
虽然张铨在沈阳呆的时间连半天都不到,但就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已经对高耀晋的才能有了充分的认识!并更欣赏他的大局观!
所以在这种关键时刻,他还是很想让高耀晋一起前往辽阳的——让这位少年英杰出一份力。
只是对于这个建议,高耀晋却感觉有些为难,虽然去一趟辽阳绝对值得,可是他离开之后,万一女真人贼心不死,再行反扑的话,没有他在一旁出谋献策,未卜先知,他总感觉不太放心的……
而贺世贤见了他犹豫的模样,就是呵呵一笑道:“贤侄你就随按臣大人走一趟吧,咱们这些人里面也只有你能说会道,有说服袁经略的可能了。至于沈阳城则有我和诸位总镇在,绝不会有失的!”“那也行——”高耀晋想了想也就同意了,毕竟以沈阳城的情况,只要不是极端情况,是不会有失的。
再说他去一趟辽阳,长的话四五天,短的话也就二三天就能回来了,所以这么短的时间内,应该问题不大。
并且此去辽阳,还能见到都整整二年没有见面的父亲,然后还可以就返回老家的选择,和老爹当面陈述的……并取得他的同意。
毕竟今天的事情深深教育了他,你说辽东经略一个错误决策,就能毁了整个辽东的,更不要说他一个小小的百户官了!并且就算这次能阻止了,天知道他什么时候再犯浑呢?
所以像这样把自己的小命交到别人手上,祈求上官不犯错误才能保命的地方,高耀晋可是不敢再呆下去的。
这样高耀晋同意前往辽阳之后,本着越快越好的原则,张铨和他准备当天中午就动身。不过等到离开了总兵府,高耀晋开始回家,做起远行前的准备时,他的心情却是变得不太好的……因为他非常清楚,此去辽阳前途未卜!或者说希望连三成都不到!
尽管高耀晋从没见过这位袁经略,但是对于这位青史留名的文臣,对于这位著名的误国忠臣,他却比任何一个人都更加清楚!
因为后世的各种史书上,早就对袁应泰这个人的性格写的明明白白——并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应泰为人精敏强毅,用兵非所长,规画颇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