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出发!

而这样的评价就太要命了!‘强毅’这二个字,就表示此人性格倔强,甚至是执拗!听不进去劝!

可光是这样还不要紧,如果你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执拗下去还不算坏事。

可要是再配上一个用兵非所长,规画颇疏……制定的计划都满是漏洞,比纸上谈兵的赵括还要纸上谈兵,那就是大大的悲剧了!

你说你又不懂打仗,又听不进去劝,偏偏还手握大权,掌握整个辽东三十万明军的生杀大权,一道军令发出就不能违抗的!这不是悲剧又是什么呢?

这就是不正确的人坐在不正确的位置上,大大的误己误国啊!

当然高耀晋也知道,这种现象,并不单单只存在于一个辽镇中!而是大明九大边镇之中普遍存在!抛开党争的因素不谈,这就是大明现行军事体制的悲哀啊……

你想想看,指挥数万,数十万大军的统帅,不是由富有作战经验的武将出任,而是由只知道舞文弄墨的文官出任,以文御武,以外行领导内行……这还能办好事情吗?

偶尔碰到一个知兵的熊廷弼,那都像中了大奖一般的机率了!可就是这样低微的机率,都被他们自己给玩坏了!继任者只能是一个个无能的袁应泰!王化贞!高第!王在晋!

在这种错误的任用体制下,误国之辈何其多也!而辽事也就这样一步步被推向了无底的深渊!

(如果还不太能理解的话,再打个比喻,就好比后世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如果指挥我军几十万将士的不是那种高明的统帅,刘邓大军!而是一个从来没打过仗的小学老师!

并且这位小学老师虽然压根不懂战争,却偏偏喜欢瞎指挥!并且手握大权,凡是不听他瞎指挥的,都可以就地枪决!

那你说在这种人的指挥下,淮海战役还会打得像历史上那样漂亮吗?甚至还有没有打赢的可能呢?而现在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高耀晋也清楚,虽然这种以外行领导内行的方式,在某些方面确有可取之处,例如文官受儒家思想洗脑,比较忠君,可以预防边镇大将拥兵自重,起兵造反什么的。因为那些大将头上有经略,巡抚等文官压着,想造反的话都无法调动军队,甚至连调动过一百人的部队都要得到经略或者巡抚批准,造反就变成了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可是那样的做法在和平年代还行,而在这样的战争年代,双方统帅斗智斗勇,无所不用其极的战争年代,依然执行这种错误体制,却是要葬送掉整个汉人江山的呀!

甚至高耀晋还知道,就算这样了现在还算好的!之后还会更加奇葩!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因为再过三年,等到那位只比万岁少了一千岁的九千岁上台之后,到了那时才叫可乐呢!都把军国大事视为儿戏!

因为到了那时如何打仗,总兵、巡抚、经略、都已经不能做主,而是都要听从那些太监的指挥!

等到那些只会在皇宫里养马、打梆子、点卯、伺候娘娘们梳头的太监出任监军,指挥明军打仗时,那才叫滑天下之大稽呢!

和那些太监比起来,文官不管怎么说能出任监军的,最少都是同进士出身,饱读诗书,公文奏报总算能看懂的。

而让那些大字不识一个,公文奏报放在他们面前都像看天书一样的太监来监军,那才是真的没有活路了呀!开玩笑都没有这样的呀!

所以现在不抓住机会的话,往后只会更加艰难!并且这个时间只有三年!

所以深知历史的高耀晋想到这些,心情就越发的沉重……

同时他又感到相当的沮丧!就好比现在,本来经过他的努力,好不容易挽回了沈阳悲惨的命运,沈阳不仅没有失陷,反而打了一个大胜仗!辽东出现了曙光!

可是现在来上这么一出,很可能他的努力都将统统化为泡影,辽东沦陷的阴影又重新笼罩了这片大地!笼罩在了辽东五百万军民的头上呀!

所以该怎么办?该怎么办呢?

不过高耀晋知道,现在他唯一能做的,也必须要做的,就是到达辽阳之后,尽量施展他的口才,就像上次的军情会议舌战群雄,说服众将那样,说服袁应泰,让他回心转意的!不然的话……

除此之外,为了提高说服那位拗经略的把握,除了常规说辞之外,高耀晋还准备了一个奇招,到时候万一事不可为,就出其不意,用这个奇招来说服袁应泰!

因为高耀晋很清楚,使用常规说辞,说服那位拗经略的希望渺茫!所以高耀晋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专门为那位拗经略想出了一个奇招,到时候不行的话就以奇招制胜!不然的话……

这样一路往回赶,一路想好了应对的方法后,高耀晋就是回到了军营的驻地,准备收拾一下之后,就动身赶往辽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