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说袁可立本身就是军事大家,乃至于军事方面的才能不逊色于熊廷弼的!有和他分庭抗礼的可能。
并且更重要的是,这位登莱巡抚身上还带着一重非常耀眼的光环——他还是天启小皇帝的帝师!(讲官)
也就是袁可立在出任登莱巡抚之前,除了文官该有的履历他都有之外,不该有的也都有。
例如他就担任过取士的殿试考官,还当过东宫的讲官,负责为天启皇帝讲述经史。
换句话说他同样是小皇帝的帝师!就是名气没有另一位帝师孙承宗那么大罢了。
可这就了不得了!在天地君亲师的年代,放眼整个朝廷还有比这个更粗的大腿么!
所以只要是个聪明人就知道,抱住了这条大腿,就等于抱住了一辈子的荣华富贵的!
而反观另一条大腿熊廷弼呢?他则不然了——别看他现在又当上了辽东经略,似乎很是风光。
实则是在之前当了一年多的辽东经略后,被人参了一本后重新起复的,属于没人可用了才把他用起来。
而实质还是‘待罪之身’,来辽东属于戴罪立功来的!所以像熊廷弼这样的根基不稳之辈,属于随时看不惯,随时可以贬落的那种,如此在‘袁’和‘熊’之间,两个山头之间,聪明人都知道该怎么选。
甚至不得不说,东林党人外斗无能,内斗可是非常的内行的!
这一招使出来,都有一石三鸟之效!既是对高耀晋的考验。也是对两位大佬的考验!
所幸这三人都是聪明人!都是此时天启年间难得的清醒人物!并没有中计!包括高耀晋也是如此!并没有如他们的意!
因为高耀晋很清楚,既然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为了光复辽东而奋斗,又何必换来换去呢?
难道只有来个窝里斗,互相拆台,互相算计,那些猪队友才能开心吗?
因为高耀晋深知,熊廷弼和袁可立都是文官中的大才,都是文官中难得一见的军事家,战略家,是老奴少有忌惮的人,所以他在哪里都一样。
并且他还知道,以他对于历史走向的深刻了解,他还应该起到一个粘合剂的作用——
不仅不能让两位内斗,而是应该让两位大佬互相配合,一东一西遥相呼应,互相支援,才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
才能让辽东抗敌事业更加兴盛!而不是中了东林党的奸计啊……
并且不得不说,这样经过一番交心之后,在高耀晋走进百户官厅的时候,气氛是更见融洽。
不过熊廷弼说的还是对的,以当初百户官厅的位格,这么多大将一起过来,确实有点小了。
就拿这间百户官厅,也是唯一的一间正厅来说,进来的人都精简的不能再精简了,还有九个人——有点坐不开。并且除了熊廷弼之外,都是军中名将!大人物!将星闪耀!
不过小也有小的好处——高耀晋知道这次机会非常难得!
这么多大将齐聚一堂,还没有王化贞那种搅屎棍从中搅合,所以这完全是一个展开头脑风暴的好地方啊!
也就是现在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他会就半年之后铁定爆发的广宁之战,也是原本历史上的辽东终极陷落之战,好好和这几位大将商讨一下的,争取找到最佳对策。
甚至这次的阵容之强大,不谦虚地说就算熊廷弼回去后以辽东经略之尊,把十五万明军中的大将都召集起来,召开军事会议的话,阵容也不会比这个更豪华了!
反而会因为平庸之辈太多,都干扰正确决策的。所以说的不客气点,接下来的广宁镇城命运,包括广宁下属上百座军堡的命运,包括辽东仅剩的一百万军民的命运,都落在了这次的探讨会上。
是老奴更进一步,拿下整个辽东全境?还是明军起死回生?保住这座北地的最后重镇?
保住明军在辽东的最后基业?给辽东的抗敌大业留下最后一线希望?就看这一次研讨会了。
当然,这会时间已经快到了饭点,军情探讨可以等到吃了饭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