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
牛车上已经坐了好几位大婶儿,身前都抱着一个背篓,里面有鸡蛋、各种蔬菜。
但都只有小半背篓。
这个年代的农民,手里基本没有什么余粮。
能拿去换生活物资的,也就自留地那点产出了。
周隐的性别以及他手里鼓鼓囊囊的麻袋,在一众大婶儿中显得格外引人瞩目。
“周医生也赶集啊?”一位大婶儿笑着问。
周隐扬了扬手里的麻袋:“嗯,打算去集市上把粮食精磨一下,顺便拿山货换点儿家伙事。”
大婶儿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一个人坐拥两百多斤粮食,人间富贵呀,啧啧啧。
但想到他秋收夏收一颗粮食都分不到,两百斤粮食又怎样,吃完也就没了,便又不羡慕了。
牛车又等了约莫一刻钟,才缓缓驶出祝家庄,一路颠簸着,往连桥乡集市而去。
一个钟头后,到了地方。
连桥乡的乡场其实不大,就一条老街。
街上有粮站、采购站、机器房、供销社、派出所、废品收购站、合作社办事处等一系列职能部门。
还有几家特殊的商铺:榨油铺子、铁匠铺子、裁缝铺子等。
这些职能部门和商铺之外,则是各种各样的地摊。
大多数地摊就是把背篓摆在前面,人往背篓后面一蹲,就算是个摊位了。
还有些则稍微专业一点,在地上摊开一块油布,把农家自制的箩筐、麻布、木器等手工产品摆上。
更专业的,则是搭两张长条凳,凳子上摆张木板,农副产品摆在木板上,方便过往乡民挑选。
在极左派系当权之前的农村,就是这样自由而繁茂。
但在几个月后,局势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到时候,全民去私有化,老百姓除了房子和人是自己的,其他啥啥都是公家的。
祝明月没有再深想,她人小力微,就连改变自家生活条件都如此吃力,更别说改变整个社会的发展了。
进了集市,她的购物欲瞬间爆棚。
虽然没有钱,但她有粮食啊。
这个年头,粮食才是硬通货,有钱不一定能买到粮食,但粮食能换到大部分不要票的物品。
顺便说一句,全国第一张粮票出现的时间是1955年。
三年时间,还没推广到买什么都要用票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