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六五年到来了

一过元宵节,这年就算过去了。

那时,人们管元宵节也叫“年消节”,不光是谐音,还因为是吃过正月十五的晚饭,放过家里剩下的最后一挂爆竹,意味着年也就过完了。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

这年月里,社会资源匮乏,人民生活普遍十分困苦,尽管在集市上偶尔也能买到现成的灯笼,但大多数人都舍不得花那一、两元钱。

不过,这也难不住伟大的劳动人民们。

每到正月十五前夕,家家户户的大人们都要亲自动手,给家里的小孩子们扎制个灯笼。

刘之野记得小时候,父亲刘竟斋给他们兄妹几个,扎制的灯笼总是叫做“红火蛋”。

刘竟斋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旧竹帘mⅰ浸泡水中,然后弯成圆形,以细铁丝固定,做成灯笼骨架,然后在其周围用糨糊粘上红纸,犹如一团红红的火球,故称“火蛋灯”。

接着在那个小木板左右穿上两根平行的细“米丝”,然后从红红的“火蛋”中间的圆洞里穿过,小木板便成了灯笼的底板,上面可以黏上蜡烛;细长的铁丝上面挽个圈,系上绳子,用一根细棍挑着,装满他童年欢乐的小灯笼就做成了。

灯笼做好后,期盼着等到正月十五的前夜。

夜幕还未降临,小刘之野便忙着拿出父亲给买的那盒细细的,短短的,小小的红腊烛,将腊烛点燃,倒竖起来,让溶化了的腊液滴在小木板上,然后迅速地将腊烛底部沾在小木板上。

再等到夜幕降临,他便拎起灯笼,小心翼翼地走向巷道,此时狭长的巷道里渐渐热闹起来,远远望去,灯笼忽明忽暗,星星点点,宛若空中繁星。

这里仿佛成了灯展会:方形的、圆形的,棱形的;南瓜灯、鱼形灯、蝴蝶灯……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按照老辈传下的习俗,这灯笼要从十四晚上打到十六晚上。

所以孩子们格外小心,尤其是纸糊的灯笼,必须“手持木棍要放平,脚踩地面小心坑”。

否则,灯笼就会左摇右晃,如果再刮点风,稍有不慎,灯笼就会“引火烧身”,这种现象时有发生,

这天刚入夜,就会有各式各样的花灯在大街小巷穿行,锣鼓鞭炮声让孩子们的心喧嚣起来。

刘家庄今年喜获丰收,村委会特地首次策划了一场盛大的烟花会,为村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烟花在空中绚烂绽放,仿佛填满了每一寸空间,为昏暗的天空绣上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一個个烟火飞入空中,光彩夺目,有的如同流星划破夜空,一闪即逝;有的宛如瀑布从天而降,气势磅礴;还有的仿佛菊花盛开,娇艳动人。

地面上,人群熙熙攘攘,宛如繁星闪烁。小孩子们手持灯笼,在人群中穿梭,不时放出绚烂的呲花,为这繁华的夜增添了几分童趣与活力。

还有调皮的熊孩子,不时地在人群不远的地方,点上一个“二踢脚”,“叮——嘡——”。

大人们的活动,同样是丰富多彩,有“跑旱船”、“踩高跷”、“样板戏”、“扭秧歌”、“舞龙灯”、“京剧”、“歌舞团表演”等等娱乐节目。

这场全民活动,事后统计大约有将近四万人来参加,连附近的村镇都有人来看热闹。

刘之野一家今年的团圆饭吃的比较早,就是为了出来好早些出来看热闹。

这是刘家庄从来没有见过的欢庆场面,所有人都不想错过。

过十五吃团圆饭,家族成员们都要赶回来,阖家团聚一堂,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团圆饭,代表过了一个圆满的年。

如果有个别成员在外,确实赶不回来,也要在饭桌上给留个座位,摆上碗筷,当作此人在场。

刘家人的团圆饭是一年中最丰盛、最讲究的,每道菜都有寓意,例如,每年的餐桌上必有一条红烧鲤鱼,因为“鱼”和“余”谐音,预示着“年年有余”。

四喜丸子是在一个盆里盛着四个大大的红烧猪肉丸子,象征着“福、禄、寿、喜”四大喜事。

一大海碗红烧五花肉,肥瘦相间,色美味香,寓意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

用砂锅清炖一只整鸡,热气腾腾端上桌,“鸡”与“吉”同音,象征“吉庆”之意。

烧羊肉是把大块的羊肉用小火炖熟,捞出来风干去掉水汽,再用香油下锅炸焦,装盘撒上椒盐,真是太好吃了!为什么要用羊肉呢?因“羊”古与“祥”通用,有吉祥的意思。

摆在餐桌中央的是一个八宝火锅,里面的食材有荤有素,有丰富多样的海鲜,炭火烧得汤水滚开,寓意今后的日子过得热烈欢腾。

素菜必有芥末墩儿,这是下酒开胃的凉菜,北方冬季当家菜就是大白菜、萝卜、土豆;还有一些大棚蔬菜,例如,茼蒿、菠菜、油麦菜等等。

所以选上好的白菜心,圆圆的一截儿,浇上金黄色的芥末汁,倒上米醋、香油,可解油腻,颜色形状像金元宝,吃起来图个吉利。

还有一碟“心里美”萝卜丝,用醋糖一拌,鲜红水灵,酸甜可口,吃起来嘎嘣脆,也是祈求来年日子有声有色,事事顺心。

过十五得吃汤圆,不过刘家人不太好吃甜食,就买了一些汤圆,没有自己做,就为了应应景。

虽然没有自己做汤圆,但是他们唉吃饺子。

今天的主食是饺子,饺子的形状又很像一个个小元宝,寓意着新年发财,元宝滚滚来。

今儿个下午,全家都动手参与做年夜饭,洗菜、和面、切肉、剁馅儿,真是欢声笑语,喜气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