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第 68 章

潘同方说的不错,泄洪确实是必须的。

不说大名府,如今黄河在濮阳二分,又在河间府汇作一条自沧州入海,河间府自沧州那一段的河道的压力,远胜过上游。

泄洪不仅仅是救大名府。

赵琛沉默片刻:“哪一段为宜?”

潘同方却像是没有听见他说话,盯着舆图的眼神越来越亮,呼吸越来越快,而后蒙的抬头:“殿下,臣有一计!”

“说。”

“如今水势大而河道浅窄,故而难以容纳,若将水引入故道,可解燃眉之急。”

平原地势平坦,水流速度慢,泥沙沉积多,时间久了河床必然会抬高。也因为地势相对平坦,自然改道的流向难以预测。

黄河确实是三年两决口百年大改道,故道遍布整个华北平原

因而听了他的话,赵琛第一反应是:“何处的故道?”

潘同方拿了纸笔想要画给他看,手有些不便。

赵琛接过来:“你说我画。”

潘同方本以为他要直接在舆图上画,一张舆图得来不易,画过一次就废了,未曾想赵琛另拿了纸张作画。

继而他惊讶地发现赵琛画得很熟练,更难得的是他将各州的轮廓都画的分明,这不是草图,要他做出一幅完整的舆图想必也只是时间问题。

潘同方在舆图上虚画了一道线,赵琛描下来。

“大楚开国来,黄河大改道两次,建元元年在马陵道口,元城上游约十里处,一分为二,一南一北,南河沿旧道,北河一路北上,至河间府转向东北,到清州开始一路东行,在沧州入海。”

清州到沧州这一段也是大楚和辽国的国界。

“第二次改道是八年前,在濮阳一分为二,新道同北河并行一路向北,至河间府会做一条,南河水日少。”

赵琛依稀记得八年前的这一次改道,其实是决口之后多出来了一条新的河道,他至今记得武宗说的那一句天佑大楚。

赵琛不明白发大水算什么庇佑,后来才知那一次改道之后,汇入北河的水多了,大楚和辽国划水而至,如今,水宽了。

“六年前,北地干旱,黄河有断流的风险,朝廷征下令截断南河。”

自上游二来的水便都顺着那东西并行的两条河道向北流。而原本的旧道南河因淤塞干涸弃用,成了故道。

若真断流,没了天险阻隔,辽人岂不是可以长驱直入?然而这一次干预之后,天险是保住了,两个入海口却只剩下一个。

赵琛明白了他的意思,看着舆图:“疏通淤塞,引水至南河故道?”

“正是!”潘同方激动地声音都有些不稳,“在马陵道口挖通当年淤塞的河道,将河水一半引入故道。”

分流无疑可以减轻河道压力,还不似泄洪这般不可控。这确实是个绝好的计策,但还有一个问题。

“故道干涸多年,只怕河堤年久失修,河道淤塞也更为严重。”

“这一段淤塞,南河没了源头才会断流,平日里雨水汇集,河道时有水流,河堤应在,”他在舆图上点了点,“此处,挖大约一里,宽二十丈的沟渠,疏通便可。”

赵琛敛眉深思,潘同方继续道:“建元元年改道之前,黄河只此一道,建元之后才一分为二,北入北海,南入黄海。南河虽比从前窄了些,但如今北有东西二道,南河若通,大水三分,自南北二口入海。

殿下,三道分流,水患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