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
做了决定,唐不知心中释然不少。他在玄关处换了鞋,然后移步到书房。
拖鞋与木地板接触发出“嗒嗒”的声响。进了房间,看到墙壁上反射着一层绿光,上面叠着大大小小的盆栽的剪影,半透明不规则的形状,经脉的颜色则要深一些,像是有人用炭笔在墙上画了一副写意素描。舒展开叶子的龙血树背后,是颜色暗沉的书架,上面整齐摆放着一摞摞书,哲学类,文学类,实用性的…封面上既有英文也有汉字,看起来都不像新书——意味着每一本宋云水都翻看过。
第二排放着太宰治的作品集,《人间失格》、《女生徒》、《美男子与香烟》等等。看着这些书,唐不知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在出版社工作,已经五十三岁了,却依然坚持用纸笔写文章。他的床边也摆着太宰治的作品,大概是很喜欢这个作家吧。
自从离开家里以后,唐不知就很少和父亲联系了。和齐威不同,他并不讨厌自己的父亲,只是父亲对一件事情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且性格有些霸道,所以从小到大,他都不太擅长和父亲交流。
九三年的时候,为了一本书的校对工作,父亲带着他们搬去了北京。那段时间,他所属的出版社的状况并不太好。不管是他还是他的同事们,身上穿的衣服都很旧,袖口处还打着补丁,像灰蒙蒙的乌云。不过,即使薪水微薄,父亲仍打算努力经营下去。大概是为了补贴家用,没多久母亲也出去找了工作,她在花儿市的大卖场上班,听起来好像收入不错,实际上只是替朋友看着一家生意惨淡的服装店罢了,而且那一带区位不好,所以她的赚的也不多,但她曾偷偷拿了店里的衣服给父亲穿……这件事不仅没被那位朋友发现,甚至连父亲也被蒙在鼓里。
假使父亲了知道那件深灰色的羊毛衫是偷来的,一定会黑着脸责骂母亲。唐不知知道他会这么做,因为他的自尊心很强,而且不近情理。有次,一位客人来拜访父亲,与父亲谈论太宰治的短篇小说《蟋蟀》。
“我有一个朋友,也跟《蟋蟀》里的妻子一样,完美主义!我实在很想发牢骚,俗人又怎么了,在意金钱又怎么了,人们不正是依赖着物质而生活的吗,放眼周围,真正不在意物质的人存在吗?我觉得金钱是生存的基础,可那并不代表我唯利是图,我也不会为了钱而去做坏事,为什么偏偏会有人嘲笑我们呢?我不理解。我只是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获得酬劳,这样也有错吗?那位妻子,因为丈夫变成了她鄙视的现实派,就选择离开丈夫,实在是太无情、太残酷了!她一定不懂得丈夫的痛苦和无奈,所以才会那么做…为什么原本清高的丈夫,后来会变得庸俗、刻薄呢,不正是因为他没法相信他人吗?所以才会做出那些事。而就在丈夫陷入悲惨绝望的境地时,妻子居然还写信谴责他,甚至扬言要和他分手,遇到这样的事,丈夫心里该多难过啊,他还能对别人充满善意吗?妻子实在太过高尚了。我一点也不喜欢这样的角色,反而更同情那个满是毛病,有些自私自利的丈夫。人与人之间不就是这样吗?明白自己有诸多不足,才会理解别人的不完美,不用严格的标杆来要求别人,彼此之间才能轻松舒适地相处。我相信,只有这样……”客人说话带有明显的南方口音,不时停顿一下,仿佛思考着该怎么把心中所想描述出来。
“依照你的看法,屈原对楚怀王直言不讳是错的,提倡举贤授能也是错的,他不该孤芳自赏,也不该以死明志,反而应该学习秦桧、和坤这样的人,迁就堕落的君王,逢迎献媚,溜须拍马,是吗?因为大家都有无可奈何的理由,所以就惺惺相惜,彼此体谅才好——哈哈,有道理,你说的真有道理,但是像我这样愚钝的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法理解,更不可能接受。”
父亲端坐在椅子上,手里端着羊脂玉白陶瓷茶杯,里面的苦红茶正冒着热气。他的语气听起来有些嘲讽,虽然脸上面无表情,眼神却像刀尖一样锋利。
“唐先生……”客人全身都凝固了一下,仿佛父亲的话一针见血,让他无言以对似的。
唐不知有些同情这位梳着三七头,身材单薄的客人,觉得父亲太过咄咄逼人了。
然而,和唐不知不同,弟弟对父亲并没有打心眼里想要反抗的感觉,相反,他觉得父亲是一个睿智的人。
当时,看见客人窘迫的样子,弟弟忍不住弯起了眉眼,仿佛觉得好笑。他像一个喝醉的人一般,斜斜靠在门边,两只手臂抱在一起。袖子挽到臂弯,阳光照下来,手臂上的皮肤显得金黄金黄,宛如涂了一层蜜油。他那年十岁,遇到不懂的问题,总会去向父亲请教。后来,他还曾在作文里写到:
“……孔夫子曾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通常是用来批评那些不懂装懂的人,但我爸爸却说:‘实际上,不懂装不懂才是中国人最大的通病。’我觉得爸爸说得很有道理……我很喜欢和爸爸一起讨论问题,因为有一种‘我已经长大成人了’的感觉。爸爸有一种寂寞的坚强,我很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