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谁想到来这儿走走看看逛了一圈后才猛然发现,这么穷的地方,竟然还没有玉米土豆红薯?
这不是活该受穷遭罪吗?
中原那地方很多百姓日常吃喝里一碗好面还掺上两碗杂面呢,河西这地方竟然还在靠着糜谷、高粱过活,他们不穷都没天理的。
“这下子事情就简单了。你只需叫赵辉、陈桐于当地走走看看,做足样子后再就起一道联名奏疏,上奏省司,接下来便可以坐等恩赏了。”
河西这地方的最高长官是李侍尧,这人跟和珅有仇,肯定不会看赵辉、陈桐这两个走和珅门路来当官的人顺眼。但他更是一个富有政治智慧的人,拿到奏疏后就当知道事情他是拦不住的。
不然京城的和珅岂会坐视不管?
搞不好反倒是他落了个以私废公的罪名。
所以李侍尧必会把事情般的漂漂亮亮的,争取自己在其中也能落得一份功劳。
而赵辉和陈桐那可就美滋滋的了。
立下了建策之功,再从中原寻几个积年老农来伏羌靖远都高高推广,不用天方信徒锦上添花,三年之后他们也会得到境内百姓的交口称赞,绝对的卓异。
所以等到数日后赵辉与陈桐赶到伏羌时,两人听得赵亮的这么一说,一个个全都欣喜异常。
原本他们刷政绩的法子是靠赵家大力输出资源的。
赵家借伏羌县银子,然后伏羌以新修的梯田为质,梯田修好之后典卖给当地士绅百姓,所得钱财再还给赵家,亦或是直接兑给赵家,那都是好法子。
然后靖远这里就是开矿。
赵家在汝州有的是这方面的人手,只要在靖远寻到几个矿场,大笔银子投进来,大把大把的招募当地人做工,那政绩可不就刷的飞起来了么?
可现在看两人是全然用不着之前的盘算了。
能凭‘真本事’刷出政绩来,可不比那银子刷政绩要强得多?
说出去那都能变成他们的“真本事”的。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点击下方的"收藏"记录本次(第303章 怎么才能刷出政绩)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
喜欢《乾隆朝的造反日常》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