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潇在北京漂了四年,从地铁站唱到小酒吧,曾经一双靴子穿四季,赶场赶到鞋底磨薄,现在终于拨云见日,被人赏识签约了一家唱片公司。
这个伯乐就是陈斯文,后来成了她的经纪人。整个大四我很少见到魏潇,她忙着录专辑,还要抽空开专场,渐渐在圈子里有了一些人气。
复习累了的时候,我会去网上搜索她的名字,然后在贴吧和论坛里留言,像个小歌迷。
年前魏潇回了趟家,歌厅早就改成洗浴中心,她爸妈听说自己女儿居然成了歌星,一拍脑门说要重新开个 ktv。
她还在当初音乐学院排练室的窗前拍了照,告诉我吃炒面的小店还在,价格从 2 块涨到了 10 块。这张照片也更新在她的博客,配文:“一切开始的地方。”
——
魏潇的父母有多欣慰,林孝诚的爸妈就有多垂头顿足,对比让人唏嘘。
嗯,第三件事关于林孝诚。
他家是做生意的,经济条件不差,父母从不指望他留京工作赚钱,最好的路子是多学点东西,读个研究生回家接手生意。
殊不知他那时最怕的就是继续读书了,一天当学生,一天就摆脱不了师生恋的困局。郑老师当时 28 岁,因为不敢公开的恋情,三天两头被热心长辈介绍相亲,推都推不掉,压力越来越大。
于是林孝诚卯足了劲留京工作,考研就别提了,天天泡在各种宣讲和招聘会里,面试一场接着一场,收敛起性子,变得温吞多了。
这种努力杯水车薪,尤其是和那些“成功人士”相比。我在学校门口见过郑老师的相亲对象来接她,也见过两个人在教学楼后面吵架,有天晚上和李免去西门闲逛,发现林孝诚一个人坐在沙县小吃店。
走进去,看他就着炖罐,一勺一勺往嘴里送。
“吼,还行,还知道养生哦。”我揶揄,等着他回怼。
比如,姜鹿你复习要补补脑子,李免你谈恋爱要补补身子。
但是林孝诚抬眼,轻描淡写道:“有点想家。”
回宿舍的路上,我和李免边走边聊,心情沉重。那时自己的压力也很大,考研失败就要面临异地,不敢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