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人格障碍以人格的过分感情化,以夸张言行吸引注意力及人格不成熟为主要特征。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在行为举止上常带有挑逗性,以此展现其自信,并且十分关注自己的外表。
以自我表演,过分的做作和夸张的行为引人注意,暗示性和依赖性特别强,自我放任,不为他人考虑,表现高度自我中心,这类人情绪外露,表情丰富,喜怒哀乐皆形于色,娇柔做作,易发脾气,情绪多变且易受暗示,极端情绪化,易激动。不习惯于逻辑思维,言语举止和行为显得天真幼稚。
在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诸多特征中,有一条是以玩弄别人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诌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聪明、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表演型人格其实就像是一个生活中的戏精,因为这样的人其实永远在一种演戏的状态中,一次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
这类人比较喜欢表现自己,而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唱说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这是天生的模仿者、表演家,常常表现出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引人注意。
而且这类人不仅有很强的自我暗示性,还带有较强的被他人暗示性。可以把想象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感用事,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情感变化无常,容易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可有情绪激动的反应,大惊小怪。高度的自我为中心。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
【付出型人格】
付出型人格,顾名思义就是很喜欢帮助别人,能非常敏感的注意到别人的需求,觉得别人的需求比自己的需求更重要,只有帮助他人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付出型人格的形成和原生家庭是脱不开干系的,这类人小时候得到父母的爱不是无条件,父母给的关注和赞赏都是因为自己做到了什么,比如说成绩优秀,才会得到表扬;所以他们在长大后也相信,自己想要的别人的喜爱,就要先付出,满足对方的需求。
这种类型的人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有偏差,他们觉得自己的价值来自于别人的肯定,而不是自己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所以在日常的交往中,会格外注意他人的需求,努力满足。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会因为想要紧紧的抓住,去过多的付出,失去自我。
付出型的人格都是人际关系认知不成熟的人,他们不知道人和人之间的关心,应该是互动的,有来有往,而不是靠一味地付出来维持。
付出型人格的人会觉得,只要满足别人的需求,就能获得期待的回报,但很多时候是没有回报的。就像孩子可能会听到父母抱怨“我每天这么努力赚钱,不就是为了让你过上好日子吗,你还这个样子做”,付出型人格的思维方式也是这样“我都为你做了这么多了,你不应该对我好吗?为什么还不理我”,因为会对别人的反馈有所期待,所以生活的比较矛盾。其实,在生活中的盲目付出,往往是只感动了自己,别人却无动于衷。
【泪失禁】
非心理学词汇,本书杜撰,但现实存在这种情况。
这并非是心理学的专有名词,但却真实的展现了绝大多数安全感缺失者最真实的状态。
每逢和人吵架或是情绪稍微激动些时,都会控制不住地想哭。明明不是一件值得哭的事情,自己也没有太委屈,只是据理力争,可嗓门一高情绪一上来,不知道为什么就委屈了,声音慢慢就变成了哭腔。原本台词早早就准备好了,愣是说不出口了,气势荡然无存,整个人不知道怎么应对,看起来非常的......怂!
分明占据了上风,结果一哭就直接输的一塌糊涂,心里那个气呀!可是眼泪怎么都止不住。
每次争吵结束之后,会懊恼自己怎么控制不住情绪,会懊恼自己为什么在吵架里发挥的如此差。最懊悔的当然是为什么会哭?可就是控制不住!晚上躺在床上越想越气,回想起白天没骂出口的话,收集起来,能骂哭世界上任何一个人。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样的人一般都是思维敏捷、心思细腻、有丰富的想象力、情绪体验深刻、缺乏安全感、比较悲观的。
【屈从心理】
本书杜撰,来源于屈从性人格。具体释义参考下条“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理论,全称theeffectofsheepflock,也称羊群效应,或者更通俗的说,就是从众心理。
因为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形容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屈从性和从众心理不是一类,但是心理学上的问题从来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种问题重合在一起。
人类是群居动物,虽然本身薄弱,但是漫长的发展史中,依靠团结获得了更强的生存能力,聚集在一起抵抗一切的恶劣条件,成为了地球霸主。所以在潜意识里,跟随大部队前行能给人带来安全感。屈从团体的心理,更是在进化中成为了人类的本能,深深在潜意识里存在。
【施虐与受虐】
有些人渴望对别人施加暴力,满足内心的疯狂,这种就是施虐者。而有些人天生骨子里带着奴性,痛苦会使其感到病态的快乐,甚至这种痛苦不仅仅局限于身体,还有精神,这种就是受虐狂。
其余.....略。
【暴露癖】
略。
【客体意识】
书中对潜意识保护的杜撰。
人的思维就像一个迷宫,有的迷路了,陷入了恐慌。因为受不了这种空旷,在遭受了重大精神打击之后,就会从完整的人格中分裂出一部分,用来承担主体人格无法承受的痛苦。一般情况下人可以控制这部分客体意识,但如果客体意识过于膨胀,主体意识无法控制,那就是精神分裂的一种了。
【魔鬼实验】
1938年,一个名叫wendalljohnson的心理学家认为说话结巴不是天生,而是后天形成的,于是找了几名说话流利的孤儿最为实验对象。
首先用专业医生的身份去进行明示,告诉孤儿们以后会有患上口吃的风险。随后的一段日子里,这些孤儿只要有一句话说不好,就会被马上指出来,增加心理影响。
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几乎都在很短的时间变得不爱说话了,哪怕说话也会变得口吃结巴,甚至哆嗦发抖。
研究人员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之后,开始对这些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但是无论如何,这些可怜的孩子们都无法恢复之前说话流利的状态,这种对语言的恐慌会伴随他们的一生。
只要几句话,就让人患上终生不治的心理疾病,一辈子活在阴影中。因此被称为魔鬼实验。
【欺骗大脑】
人的本性其实是不喜欢负面的感觉,越是做坏事的人就越迷信,就是因为他们需要找到一个心灵寄托,证明自己做的是坏事,是应该的,是替天行道。他们内心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坏人的。所以做坏事的人,总会为在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可能这种理由很荒唐,但是只要能骗过自己的大脑,那么就没问题了。
无论理由多么的扯淡,只要你自己相信,那么就可以骗过自己的大脑。人的理智和潜意识,从来都不是一致的。潜意识会影响理智,但理智也可以影响潜意识。所以当你自欺欺人之后,做过的坏事就不会有任何的心理负担。这就是大脑的一种保护机制。人生来不是邪恶,但真的是生来自私。
【刹那心魔】
名字为本书所起,实际上对应的是人的愤怒时间。
人的情绪失控时间,只有十二秒。在这时间里,理智是不可控的。这也意味着在这段时间里,人会控制不住自己做出一些可怕的事情。
吵架是这样,杀人也是这样。很多行凶杀人,可能都在怒气上头的那一刻,仇人正好在眼前,所以情绪失控直接一把刀捅过去了,于是再后悔就晚了。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在某一刻愤怒之极,恨不得杀人的冲动时刻。但很多人在那一刻眼前没有仇人,或者是在去找菜刀的途中清醒过来,所以避免了一场灾祸。但有些人没控制住,结果犯了罪。
在那一刻的人,不管多善良多温和,内心都充满了恐怖和黑暗。那是每个人心中恶意的结合。
所以这十二秒,被称为“刹那心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