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渊卷·词条释义

心动救星 喷火萌 5253 字 2024-01-03

就是因为他,神经学家们才发现,原来盖奇被铁棍贯穿损害的大脑前额皮质,原来和理性规划与自控有关。所以在这部分被损伤后,整个人性情大变。这也开启了一个新篇章,生理医学和心理医学的结合,从这里开始。

【无畏者的潜能激发】

1796年的德国歌廷根大学,有一很有数学天赋的个19岁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青年做着做着,感到越来越吃力。他觉得这是导师给自己提升了难度,于是认真的研究,可还是毫无进展。但是这却激起了青年的斗志,他开始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寻求答案。用了整整一夜,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第二天,他对导师说第三道题对自己来说太难了,辜负了导师对他的期望。但是导师看到那第三道题后,当场惊呆了。因为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是昨天导师自己钻研无果后,不小心夹在青年的作业里。这道题阿基米德没有解出来,牛顿也没有解出来,这个青年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

这个青年,就是有数学王子之称的高斯。多年后他回忆起这件事,总是说当时如果有人告诉他,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他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这道题。

【心理暗示的恋爱锚点】

发自肺腑真诚的夸对方,然后注意对方的表情,如果发现你夸到了点子上,接下来马上进行你的心理暗示,让你的存在和对方刚刚被夸的愉悦心理达成被动的连锁反应。比如你夸对方很好,对方很开心,你马上就要说,我觉得你和我在一起之后才这么好了,你和我在一起总是这么开心。时间久了,对方就会在潜意识里,把开心的心情和你连接在一起。你就成功了。

【青蛙效应】

把活青蛙放进热水锅,它会迅速跳出。但把它放进冷水里慢慢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等水温高到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于是被活活煮死。

越是突变事件,就越容易引起人们警觉,反而不易对人造成真正的威胁。真正容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恶化无法察觉。

【电梯镜子效应】

名称为杜撰,效应内容为真实。

人在观测或者感知到自己所处环境的时候,或者说观察到自己形象的时候,会变得克制冷静。而如果观测不到,就会变得极端。

电梯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镜子的。早期的美国很多人都选择在电梯里作案。警方破获了一些案子之后,发现这些犯罪的人,都有自己体面的工作,而且也没有犯罪前科。

但是在电梯狭小封闭的环境,人和人的距离又比较近的时候,人的理智思维会被慢慢消退,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就开始逐渐充斥大脑。当然最多的就是关于艳遇的幻想。

同时,人是一种很容易被情绪操控的生物。理智思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都是很罕见的。很多人认为自己理智,其实完全不理智。

只要有一些让人感兴趣的东西,人的情绪就会变得不可控,理智会被瞬间抛弃。

而电梯犯罪案也就是这么产生的,可能你本来就是一个好人,但是在那样的环境下,那样的空间下,在情绪的撩拨之下,瞬间上头,然后在一秒钟内铸成大错。

当你理智思维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你已经做完了犯罪的启动环节,这时候紧张、害怕、兴奋的心情交杂,情绪再上头,就不管不顾了。

在心理学家发现了这个原因之后,警方尝试了播出广告,张贴警示,增加人手等方式,但都不能减少电梯里的犯罪率。最后,在心理学家的建议下,电梯了摆放了镜子。随后,犯罪率直线下降。

原因就是当人情绪上头,有犯罪冲动的时候,会从电梯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样子。这种直视自己的感觉,会在潜意识提醒自己的身份和行为,增强对犯罪的羞耻心理。

而就是这种“提醒”出来的羞耻心理,会让人瞬间冷静。在这种心理作用的影响下,这种因为情绪失控导致的突发行为,直接被有效遏制。后来随着科技发展,电梯里的镜子少了,但是电梯墙壁一定是可以反光的。

【习惯性脑补】

本书部分杜撰。潜意识对自我认知的事物,是有一种盲目自信的。整体性知觉优于细节。在熟悉的领域,人的大脑会进行习惯性脑补。

之所以会这样,也是潜意识的一种自我保护。因为大脑虽然是最精密的仪器,但是信息处理能力也是有限的。大脑的运算能力有限,如果同时进行逐字分析和整体分析,会造成不必要的精力损耗。这个可以参考电脑cpu的处理运算能力。所以在‘节能’的前提下,在处理一些信息的时候,大脑会自动调整模式。陌生一点的东西,会注重细节。而熟悉的东西,则是整体优于细节。

古人说温故而知新,就是说人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最开始得到的消息,其实是细节的,碎片化的。而多次阅读,熟悉之后,才能以更加整体的角度,去认知这本书的内容。

潜意识永远是以保护自身为第一准则。潜意识永远不会破坏这一点。所以这种大脑阅读模式的切换,本身只是潜意识为了保护大脑的处理器,所以采取的降温手段。所以习惯性的脑补,本质上是一种保护。当你获得了一段内容后,大脑不会凭空生成内容,而是会先从大脑已经存在的记忆中挑选合适的片段,进行补充。这种补充就是脑补。这也是节省大脑的算力。记忆不是毫无用处的,而是作为大脑处理信息的素材补充。

【错字效应】

本书杜撰。

一本书,一篇论文,或者是写的任何东西,这都是自己的作品,是你自己思想的凝结。所以每一个字都是你自己写出来的,你肯定对每一段每一句都无比熟悉。以至于你在检查的时候,其实是很难一字一句的看,因为太熟悉了,你潜意识在脑补正确答案,因此你的视线会忍不住的快速往下飘。

因为在作者本人的大脑里,这不是一个一个的汉字,而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大脑会注重全体性,而不是细节。这就是整体性知觉会优先于细节。所以当自己去检查的时候,一些看起来很明显的少字、缺词、错字,却因为大脑对剧情的完整性脑补,而直接忽略,根本看不出有什么问题,甚至觉得完全没错。

而读者或者旁观者,因为没看过这些内容,阅读的时候自然会很慢,先在脑海中有每个字,然后是一句话,然后是一段剧情,才有的画面。因此,能很快的看到书中的错别字。

【吊桥效应补充】

如果一个人在与别人会面时精神处于非常激动的状态,那就会大幅增加其获得浪漫感觉的机会。也表明,在惊慌、激动和爱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当人居于危险的情境中时,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形成相应的恐惧之情,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个时候,人的潜意识为了安慰惊慌失措的自己,潜意识会对自己的生理表现寻求一个合适的解释,这时候是会避免“吊桥”环境的危险性刺激,从而微量的麻痹自己。于是爱情就变成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对于潜意识来说,就是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所以潜意识宁愿让你陷入一场无疾而终,甚至痛苦万分的恋爱,都不会让你的在生理上有损伤。因为潜意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首先保护的身体而非灵魂。

潜意识在危险情况下,直接对生理唤醒进行了错误归因,即对于吊桥上的一些人,本来是危险的环境致使他们心跳过速,但是他们却将这错误地理解为是另一个人的魅力所致了。

所以很多女生在理智的时候,是不会选择那种不良选项的,甚至她内心也是下意识觉得危险,害怕的。但恰恰是这种下意识的危险害怕,导致她慢慢以为这是一种心动。

【巴纳姆效应】

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比如算命先生还有星座,都是这个原理。

【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这是由优胜劣汰之后自然选择出的一个道理: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

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与幸存者偏差类似,数据的筛选还导致“伯克松悖论”,以及电话民调偏差等。

为什么这种不好事偏偏落到自己的身上?如果有这种错觉,是因为当自己获得好处的时候,自己从来不觉得那是意外,只觉得那是自己应该的。只有遇见坏事,才觉得这原本是可以避开的。这也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追星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粉丝追星的根源其实是一种自我潜意识的弥补心理。比如喜欢打篮球的人就喜欢一个球星,或者一个明星长得好看符合粉丝潜意识的择偶标准。这就是一种需求关系,自我的认同感,贩卖一个美梦。

【语言改变与人格转换】

一种语言,就是一种逻辑思维。语言,也是潜意识对人思维施加影响的一种方式。在长久的语言切换中,学习者的思维模式和人格特性会像对应语言的当地人靠拢,认知模式和处理信息的模式都会有所不同,甚至还有性格重新塑造的可能性。

能自由使用两种语言以上的人,在说不同语言的时候,大脑的思维模式和本身的性格特征,会有不一样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换了一个人格也没问题。这对于其他人来说,当然没有任何问题。甚至这种切换会刺激大脑,让人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聪慧。

【表演型人格障碍】

包含癔症型及心理幼稚型人格障碍。女性较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