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这边自然不服,悉心报复,便召集了几个神射手埋伏在河边,待金人放牧时突然放箭将其射杀,这边以有心算无心,自然大获全胜,不但复仇成功,还饶上了几个。可金人又不干了,召集百余部众过河报复,恰恰碰到了巡边的一小队宋军,杀红了眼的金人便将他们一勺给烩了。
边民打架那是边境摩擦,杀了边军那可就是边境冲突了。宋军这边反应很快,立刻调集兵力将这伙越境的恐怖分子截到了河这边,悉数擒获。金军也不都是瞎子,看到后也立刻派兵营救,战斗由此升级,边民之间的纠纷很快演变成了军队之间的战斗,宋军这边得到的命令是坚决反击入侵之敌,而云中路宣抚使耶律余覩也很快到达前线。
防秋的宋军立刻集结向奉圣州开来,金军也不甘示弱匆忙调集兵力,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宋军此次‘反应过度’,不仅是地方边军出动,连驻扎在大同的狮翼军也参战了。占据优势的宋军一股作气打过了桑干河,占领了儒州,夺取了石门关,兵临居庸关城下。占尽了便宜的宋军却没有停手的意思,而是继续调集兵力准备抢关。居庸关若失,则燕京西门洞开,守将大惊,一边全力防守,一边向在南京的兀术汇报情况,请求增援。
兀术得报也吃了一惊,难道南朝真得是借着和谈掩护动手了,可事情紧急已经容不得他多想,他急命副帅燕京留守完颜宗辅就近遣兵增援,而他则率本军及乌延蒲卢浑、完颜余列两个万人队自平州驰援居庸关,夺回石门关,重新巩固西部防线。与此同时兀术命在与南朝和谈的银术可向大宋提出抗议,要求他们退兵,交还所占领的儒州和石门关。
银术可得到命令后刚准备向宋朝提交抗议书,没想到宋朝的却先到了,言辞比之他们还要严厉,不仅要求他们即可交出挑起边衅,杀伤边军的金军将领,还要赔偿因此造成的一切损失。而且此为最后通牒,自即日起终止和谈,若不答应后果自负。
这封通牒将银术可给气的差点背过气去,这么多年了只有他们大金国给别人发最后通牒的事情,还从未有哪个国家给他们送过,当然是言辞拒绝。可他很快发现大宋这次不是说着玩儿的,宋军迅速在界河南岸调集了数万大军,连营数十里,而且侦骑活动频繁,不断有人在界河中勘察水文,并多次进行多兵种渡河演习,甚至侵入界河另一侧。
当燕京方面宋军备战的不幸消息传到兀术的耳朵中,这让他不禁有些心慌了,近半的兵都放假回家了,而燕京府的军队已经让他调去支援居庸关了,自己手头缺兵少将的如何能应对宋军的两面进攻?他命令赶紧点集军兵备战,可短时间内哪里召集的起来,只能命南京平州的驻军悉数开往燕京府……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句话现在用在赵柽身上正好,眼看九月将尽,十月即将到来,也就预定的战斗全面展开的日子越来越近。他之所以将起始日定在十月也是经过审慎考虑的,一个是秋收已经完成,税赋已经入库,不仅可以为战争提供充足的资金,还因为是农闲季节,有利于提供人力,再一个就是进入冬季后气温下降,江河封冻,便于骑兵机动,减少疫病的发生。
但是同样有一个矛盾产生,那就是信风季。中国季风特征主要表现为存在两支主要的季风环流,即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和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在亚洲东南方的海上,冬春季刮东北向的信风,而到了夏秋,则会刮西南向信风。
当夏季五月至十月间,亚洲东部地区气候暖和,风从赤道向东部吹来,称西南季候风。西亚、东非的商船可趁着风势向中国航行。冬季十一月至次年三月,亚洲东北部地区气候寒冷,风从中国沿海向赤道吹去,称东北季候风。商船又可趁着风势,从各港口启程,穿过马六甲海峡,向印度洋沿岸航行。
一般来说,这种季候风对古代帆船的航行影响很大,往来必须受到风向的制约。四、五月和十月为夏、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但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有所不同,因而季风的划分也不完全一致,并且它们的转换具有暴发性的突变过程,中间的过渡期很短。
这就要求赵柽抓住其中短暂的时机,也许只是几天的功夫,却要完成整个登陆部队和物资的输送任务,而一旦冷空气南下气温下降,水面结冰,可木船是没有破冰能力的,所以时间是极其紧迫的。随着佯攻的两路部队按计划展开,赵柽更加心焦,杭州他是一天也待不下去了,于是他将仪仗全部留在了杭州,对外声称皇帝偶感风寒,身体不适不宜见客。而人却已经悄悄的前往明州水军基地。
赵柽火急火燎的来到明州,此时的程僖绶已经依照命令做好了战斗准备,两个陆战旅集结在此,物资已经全部上船,就等合适的信风到来便可扬帆北上。可他的到来并没有感动老天爷,风斗依然半死不活的在杆头晃动着。
赵柽急的冒火,脸上和言语间却不能表现一丝的焦急,反而要做出胸有成竹的样子,好像自己只要轻轻挥下手便会东北风大起一般,因为他知道古代战争的强弱胜负,与技术条件相比,往往更有赖于将士的勇气和谋略以及士气的高低,如果他这个尽人皆知的神仙皇帝都束手无措,岂不先灭了自己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