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5页

“既然周大人认为这次的和谈是可行的,后金鞑子是真正臣服的,就算是皇太极有什么阴谋,朝廷也是能够想办法破解的,那本官有几个问题,想着请周大人回答,若是周大人有了令本官心服口服的回答,本官也就赞成与后金鞑子的和谈。”

周延儒点点头,脸上充满了自信,甚至没有开口回答,在辩论方面,虽然杨嗣昌是内阁首辅,但和他这个经验丰富的前任内阁首辅比较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第一个问题,后金鞑子当初骑兵造反的时候,有多少的军士,如今有多少的军士。”

“后金鞑子造反是在万历四十六年,当初的努尔哈赤骑兵造反,后金鞑子不过万余人,至于说如今,估计在三十万人左右吧。”

“周大人说得不错,努尔哈赤万历四十六年造反,当时兵力总数不足两万人,至于说如今的兵力,周大人说的恐怕有一些偏差,盖州之战和辽东之战,后金鞑子损失十余万人,兵力不足三十万人了,但周大人忽略了蒙八旗,算是蒙八旗,后金的总兵力,应该在四十万左右,这不是小数目。”

“就算是如此吧,不知道杨大人想着说明什么问题。”

“本官的第二个问题,从万历四十六年至今,不过二十余年的时间,后金鞑子占据了我大明的多少地方,兵力的发展速度是如何的。”

周延儒的脸色有些变化了,杨嗣昌的意思很明确了,后金鞑子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得到了蒙古部落的支持,若是相信后金鞑子的议和,不要多长的时间,休养生息的后金鞑子,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周大人不说,那本官就说了,努尔哈赤原来在建州卫所属的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距离沈阳有千里之遥,不过二十余年的时间,后金鞑子占据了我大明所属的千里沃土,至于说后金鞑子的兵力,若不是这次辽东与盖州的惨败,二十余年的时间,兵力发展近三十倍,这是什么样的概念,也就是说后金鞑子每年增加的兵力,都是在以万计的增加,扩充的地方以百里计算,由此可见后金鞑子发展的速度,说到这里,本官就要问周大人了,后金鞑子臣服我大明朝廷,说出来了交出军队吗,说出来了从此不组建自身的军队吗,既然臣服我大明朝廷了,皇太极为什么不能够到朝廷来,皇上圣明,可以让皇太极在朝廷里面为官啊,包括那个所谓的皇太子豪格,同样可以在朝廷里面为官,甚至朝廷可以考虑到部分的满人权贵啊,皇上,臣以为,皇太极若是答应了这些条件,臣完全同意和谈。”

周延儒的脸色终于变化了,杨嗣昌说到的这些事情,他也询问过贾基涵,但贾基涵含糊过去了,这也令周延儒明白了,皇太极所谓的臣服,是有条件的,绝不是完全的臣服,一定程度上说,皇太极还是要完全保留自身实力的,只不过因为考虑皇上的忧虑,周延儒才赞成和谈的,至少在解决了苏天成的问题之后,再来对后金鞑子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廷辩(2)

杨嗣昌的确是豁出去了,他很清楚朝廷的情况,更明白皇上的心思,可苏天成的信函里面,提到的那些观点,杨嗣昌是完全认同的,他感觉到,自己必须将所有的观点说出来,至于说皇上最终会做出来什么样的决定,那就不是他所能够左右的。

后金鞑子的残暴,给北直隶一带老百姓造成的痛苦,杨嗣昌不会忘记,就算是苏天成有着图谋不轨的心思,但这么多年以来,苏天成从来没有给老百姓造成伤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朝廷也不能够轻易放过后金鞑子。

其实杨嗣昌有着这样的想法,由来已久,父亲杨鹤曾经是三边总督,无奈剿匪不力,决策出现错误,被朝廷降罪,投入到大牢,之后虽然放出来了,但从此一蹶不振,郁郁而终,杨嗣昌想着依靠自身的能耐,扬眉吐气,完成父亲没有完成的心愿,总算是得到孙承宗的推荐,一步登天,成为了内阁首辅,可惜他这个内阁首辅,别提有多憋屈了,前面有唐世济、朱审烜,后面有周延儒,偏偏皇上喜欢玩平衡,故意限制内阁首辅的权力,重视内阁次辅发挥作用,让他几乎没有愉悦的时候。

牵涉到朝廷大事的时候,很多时候杨嗣昌是不能够做出来决断的,时间长了,内心的愤懑是可想而知的,而且杨嗣昌专门注意了苏天成的所作所为,内心还是有着一些认同感觉的。当然,杨嗣昌觉不赞成苏天成谋反,但他还是坚持缓和路线的,苏天成做出来如今的姿态,从某些方面来说,皇上和朝廷是有责任的。

杨嗣昌清楚。仅仅凭着这样一个理由,不一定能够说服皇上,甚至说出来再多的理由,皇上也会坚持和谈,但作为内阁首辅,他不会继续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