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哼!”罗根毫不掩饰地说,“这将是我们保持军事技术优势的绝密思路,诸位私下里最好只和信得过的人谈起,对外么……我们还是大力推崇‘百舌鸟’吧!毕竟它的定价是成本的八倍!”
“八倍……”冯·牛赖特终于无奈地摇摇头,枪械、子弹这些成本较低的装备卖出高价不足为奇,但对于一种成本就要以十万帝国马克来计算的大型装备来说,“八倍”就堪称天价了!
“豹式的定价是成本的九倍,虎式是六倍!”罗根继续得意地打着算盘,“事实上,只有雷德尔元帅的舰船定价比较实惠,仅比战前的国际售价高出百分之三十!”
“一艘俾斯麦级别的战列舰标价一千五百万帝国马克,加上全套设备一千八百万!”雷德尔略有些嘲讽之意地说。
对于雷德尔的口气和用语,罗根毫无介怀之意,他敬佩德式思维的严谨,但不赞同他们缺乏灵活性的那一面——自从“降世”以来,他给这个一流军事强国带来的改变恰在于此。
“那若是美国政府愿意不惜一切代价购买我们的喷气式战机以及技术……”冯·牛赖特敏锐地找到了关键点。
“若他们能够接受我们开出的价位……”罗根眨眨眼睛,却不往外交部长挖的“陷阱”里跳,而是笑道:“我们当然可以向他们出售外销机型和非核心技术,然后把这些资金投入到我们自己研发更先进技术的项目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这时候,一直作为非全体内阁会议的“旁听者”,国防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小心翼翼地插话道:“一想到未来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军事行动都将充斥着德制武器的身影,真不知是该觉得骄傲还是担忧!”
对于“闪击战神”的这番感慨,罗根稍有些意外,他很快回答说:“早在几十年前,世界上的各个角落就已经充斥着德制或者仿德制武器了——毛瑟枪和克虏伯炮不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么?”
古德里安愣了一下,然后与在座的军政外交高官一同沉思片刻,似乎想通了,却又总觉得有些东西还梗在那里。
罗根收起诙谐的笑意,郑重其事地说:“好了,各位,在战略问题上我们可以各抒己见,可一旦达成了基本共识,就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去执行。只要你们依然信任我、支持我,我保证,用不了多久,你们就能够看到这些策略带来的现实好处!毕竟……没有哪种技术是一个国家可以长久独占的,这就是人类智慧伟大之所在!”
第121章 帐篷会议
1943年的1月24日,或许是一个令全意大利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意大利远征军团第1集团军在轰炸机和重炮的支援下攻占了沙特重镇迈季迈阿,胜利同时带来了荣耀和羞辱:在持续近12个小时的激烈巷战中,被击毁的意军坦克和装甲车竟堵塞了城内主要通道,遭到步枪和机枪狙杀的意大利士兵更是如蝼蚁般暴尸街头,更要命的是,清晰的战地照片以惊人的速度经由德、法、英、葡等国媒体刊登转载,进而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连锁反应如闪电一般传递着,意大利国内很快掀起了新一轮反战潮,工会酝酿着大罢工,知识界以各种方式猛烈抨击意大利军队陈旧落后的战术思想和固步自封的心态,反战主题从早先的“和平反战”演变成“我们能否打赢这场战争”——主要装备尚处于世纪初水平的沙特军队尚且如此难对付,硬碰正大量装备现代化武器的美国军队结果如何,逻辑上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焦头烂额的墨索里尼政府并没有向国内舆论妥协,休战讲和也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当中。为了稳定局势,也为了尽快摆脱“沙特泥潭”的困扰,墨索里尼一面亲自呼吁各阶层团结一致、为国出力,并大张旗鼓地向议会提交了本已搁置多时的“增筹减时”案,即通过立法形式增加工人阶级的收入、减少他们的每周工作时间,以此来摆脱工人罢工对持续军事行动的巨大威胁;一面强硬抨击欧洲各国政府纵容退役军人前往沙特“淘金”,从而为意军指挥层开脱对惨重战损应付的责任,同时又“贼喊抓贼”地指责美国政府的所谓最后通牒是对西亚的无耻干涉,是对世界局势的挑衅,若美国政府执意挑战意大利的尊严,那么意大利政府将考虑与日本缔结全方位的军事同盟协定,以对抗两国共同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