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琉哈氏是觉得有钱使得鬼推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没有谁会跟钱过不去,尤其云贵被围多时,很多做买卖的出不来,连带周边那些专门送货的担夫,赶车的车夫都没了生计。
这都是普通百姓,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们没有收入,一家子都快过不下去了。
如果冒点险就能送青花料出来,换些银钱,他们自然是乐意的。
不要小看这些百姓,他们平日跟杂草一样不起眼,却最是充满韧性,无论如何都会尽力挣出一条活路来。
康熙却比万琉哈氏想得更多,云贵久攻不下,就是因为易守难攻。
山多,山路崎岖复杂,给将士们带来极大的麻烦。
攻不下,只能围,却得熬着,也不知道要熬多久。
如果能跟里头的人来个里应外合,那就不一样了。
有人愿意送青花料出来,接触后会不会愿意带路,甚至愿意从里面配合?
百姓不愿意出头,是为了一家老小,如果给了他们承诺,只要拿下叛军,云贵就能恢复跟以往一样,甚至能免税三年。
能恢复到以往平静的日子,百姓想必很难拒绝。
青花料这个,真是个相当不错的突破之处。
让人假扮商人去接触百姓,也不会引来太大的注意。
之前康熙曾想过用伪装商人进云贵之地的法子,却总缺了一点。
一个商人千里迢迢跑去云贵,要是没想采买当地才有的东西,那就太可疑了。
几个心腹大臣也给了不少建议,都被康熙一一否定了。
他都能怀疑的,云贵那边自然也会,要万无一失才行。
不然打草惊蛇,下一回再用这个法子就不行了。
康熙越想越是觉得可行,唇边的笑意越发深了,再次喃喃重复道“确实是个好办法,若是成了,你这是大功一件了!"
万琉哈氏听得满脸茫然,她刚才说的是买青花料吧,怎么就成功劳了?
她一头雾水的样子,让康熙哈哈大笑,伸手摸了摸万琉哈氏的脸颊道∶“好了,朕要召群臣商议,回头成了,多少青花料都让人给你送来!"
李德全一听,早就派腿脚利索的太监去请几位内阁重臣去御书房商议了。
索额图和明珠早朝的时候站在最前面,走的时候也是最早走的。
所以李德全派人赶到的时候,他们的马车都到家门口了。
真是过家门不能入,两人只能让马车掉头回去。
其余几位大臣正埋头苦干编号的事,李光地也被户部尚书拉着不让走,过来帮忙。
李光地在回京的路上听说编号的事,如今细一听,只觉得是个极好的法子。
探子想随意混进来是不可能的,哪怕将领想让自家人冒名顶替也很难,吃空饷那就更不容易了。
可以说是一箭三雕,也不知道哪个鬼才想出来的办法。
户部尚书看着四周无人,跟李光地关系还算不错,就小声告诉他道∶“听闻是宫里那位定嫔娘娘想出来的。”
当然,户部尚书更觉得是定嫔说了什么,叫康熙灵光一闪想到用阿拉伯数字。
不过康熙是个厚道人,也没居功,对外只说是定嫔建议的了,实在是很宠这位娘娘了,给她带来了极好的名声。
李光地对这位定嫔很陌生,但是户部尚书提到她的亲阿玛,立刻就想起来了。
毕竟拖尔弼确实是个奇人,在京城这边的友人和同僚的藏书都借阅过了,于是开始伸手向其他外派的官员,可以说是借了个遍。
甚至还会厚脸皮写信给不少曾经见过面,说过几句话的人。
李光地跟拖尔弼就是在京城述职的时候偶遇过两次,打过招呼,再多就没了,还是收到了他的信笺,想要借书。
天知道李光地当时在福建,这拖尔弼的信笺里还提到路费他全出,要的也不是原本,誉抄本就行了。
爱书到这个地步,叫李光地的印象简直不要太深刻了。
所以拖尔弼的女儿想必也是个博览群书之人,听见康熙偶尔提起,就想到解决之法了。
若果不是女儿身,想来这位定嫔指不定也能进内阁来!
康熙爱才,必然不会错过这样的鬼才的!
户部尚书之前跟拖尔弼没打过几次交道,却也被借过书,听李光地一说,也觉得拖尔弼的女儿想必跟他一样爱书。
家里头那些藏书,恐怕父女两个都看过了。
若是如此,万琉哈氏会提出这样的建议也不意外。
两人正说着话,那边索额图和明珠就回来了,他们不由纳闷。
得知是康熙召见要商议要事,李光地心想皇上下朝后不会又去了重华宫吧?
那位定嫔娘娘,这次又要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惊喜?
康熙这次没耽搁多久,很快就赶到御书房,开门见山把云贵运送青花料出来,打算里应外合的事说了。
内阁的几个大臣心里也不住点头,他们之前也提议过不少云贵的特产,却都不太适合。
一是这些土特产不好保存,路上可能就要坏了。
二是云贵围困,能吃的东西基本上都被挖光了,想买也得有才行,更不好跟百姓们抢果腹的食物。
不然他们这边出钱要买,那边真有人卖,就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反倒让百姓离心。
李光地第一个表示赞同,只觉得这个办法简直妙极了!
青花料其实在云贵、福建和江西等地都有,然而云贵产出的青花料确实是最好的。
如果万琉哈氏在,那么就会说,因为青花料里面含了天然钴土矿,烧制后会呈现青蓝色。
而云贵的青花料里面,钴土矿的含量是最高的,所以颜色会更鲜艳漂亮一些。
商人的老母亲后年大寿,想要做出寿纹花样,颜色最好看的青花瓷,特地跑去云贵想要更好的青花料,这就说得通了。
能有这样大手笔,只为了给母亲送收礼的商人,会干里迢迢跑去云贵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了,也就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
别人只会觉得这商人是钱多烧手了,也会认为他对老母亲一片孝心。
不管如何,纯孝之人还能让人减轻戒心。
这样的商人带着商队过去就合情合理,出高价收青花料也不会有什么问题,跟云贵的百姓接触,那就更没毛病了。
商人四处打点一番,要进去云贵确实不是难事,跟百姓接触后用金钱打动对方里外配合也更容易了。
当地百姓对山路熟悉,有他们亲自带路,那么能绕开城门进去也不是难事了。
李光地越想越妙,恨不能康熙立刻选上这么一个商人过去。
但是问题就来了,选谁来假装这个商人?
索额图和明珠都觉得这个办法极好,却也得有个适合的人才行。
这个人要懂得做买卖,不然闲谈几句就要露馅了。
另外这人还得熟悉青花瓷,对青花料也是如此。
不然他一问三不知,跑过去收青花料只让底下人出面,那本人为何要去,直接让下属去不就好了
如果本人出面,那他对青花料一窍不通,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破绽来。
派遣朝廷官员去是不行的,一来可能眼熟,被人认出来。二来他们对青花瓷未必有那么了解,更别提是青花料了。
如果派商人去,怎么知道这商人不会中途倒戈,或者不留神走漏了风声?
思来想去,臣子们商议了很久,都没能推举出一个合适的人选来。
最后竟是李德全小心翼翼提出了一个人,正是经手青花瓷的皇商林润。
内务府的瓷窑出的瓷器,最好的自然是送到宫里,先给康熙,他留下一部分,剩下的赏给后宫嫔妃或者朝中大臣。
次一些的总不能堆在库房里,宫里也不需要那么多,就交给皇商在宫外做买卖。
这样皇商能挣钱,次等的瓷器不会浪费还占地方,内务府也能收回部分本钱,实在皆大欢喜。
那么多商人却选了林润,就在于他的身份不一样。
如今八旗子弟不能种田不能经商,只能拿朝廷给的禄米,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要是武艺超群还能从军,军功带来的功绩和赏赐自然能过得很好。
不擅长武艺的,就只能另谋生路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八旗子弟就想到一个办法,收干儿子,或者培养下属,签卖身契,然后让他们出面来经商。
而且八旗子弟是不用交税的,这就让很多商人愿意来依附。
当干儿子算什么,当真孙子都无所谓,只要利益足够大就行了。
哪怕利润是五五或者四六分,但是不用交税,这就相当可观。
林润的父亲当年就是带着家族跟了一位地位不低的八旗子弟,买卖是越做越大,林家原本就是做瓷窑的,对青花瓷尤为熟悉。
索性这位八旗子弟搭了内务府这条线,让林家赚了个盆满钵满,甚至成为了皇商。
林润的父亲年纪大了,这事就落在林润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