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我看,光比武还不行,百工皆可一比。”刘翼却道。
“明远兄有何高见?”赵诚问道。
“牧人将自己的骏马牵来品评其优劣,织户可当众比试谁家的织女做活既快又好,铁匠可将自己打制的宝刀拿来比试高下,诸如此类。到时,国主可以授其奖赏,当众嘉许,如此必然令百姓信心倍增。”刘翼道,“而得了奖赏的百姓,名声远扬,不仅能获其利,也必会引他人群起效仿,功在当今,利在今后,国家却实受其利。”
“明远兄真是好心思。”赵诚大赞。
“哪里、哪里,我一家之言,一家之言。”刘翼摆摆手,又道,“而我义学中人,有年岁稍长之辈,十六七之龄,既使将来不能成一方牧民之臣,也可送入军中历练,其中若是出现一二位文武双全之将,那也不太令人意外。”
“明远所言极是,当初国主鼎立筹办义学,就是将这些无家可归少年当作子弟兵来调教,明远弟应注意选其中资质最优之辈特加培养。”王敬诚道,“这些人都曾受国王大恩,当是忠诚之辈。”
“这不令人奇怪,在西域时我军中早就盛行马球比赛,儿郎们乐此不彼,没有闲时出去闯祸地机会。依我看,将来各军设立之后,也可各自派出一队,相互间比试一番,骑马、射箭、角力甚或马球,皆可比试。”何进也建言道,“获胜者,可依次升职或嘉奖,好胜之心在军中更盛为好。”
众人你一言我一句地议论着,心头都对未来都充满着希望。
一年治乱,三年小治,五年大治,这是赵诚给自己的目标,虽然不易,却是他最好的机会,不仅靠志同道合,也靠老天爷风调雨顺。越过五年,他恐怕就只能放弃自己的雄心壮志。
刘翼的义学在夏天到来之时,更名为贺兰书院。
虽然还是那些学生,但是师资力量增强了不少,只是缺少所谓地大儒,本来就没当状元来培养的。书院在城西,占地三百亩,原本就是西夏的官学,在西夏灭亡前的几年就已经破败了。赵诚接手之后,将学舍修葺一新,又将邻近的地方给圈了进来,遍植松柏,增加了园林池沼,看上去很有些园林之趣。书院当中有一座三层的楼阁,原本是一个半成品,大概是修了一大半就没钱或者因为战争就停了下来,赵诚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命朱贵找人续建,并取名为“望山楼”,因为站在楼阁上面,可以看到巍巍贺兰山脉,修成之后就成了中兴府一景。
书院中的学生大多十到十七八岁不等,他们都是因为天灾人祸成了孤儿而被聚拢在这里的,其中有些人原本就很有为学的基础,其中一些人更是刘翼重点关注的对象。
在春天里那场比赛中,弄得天下皆知其名的张士达与西壁辉两人也在其中,因为赵诚觉得他们地文墨功夫还需加强,赵诚将他们当成了文武双全状元来要求,实际上是因为赵诚暂时还没有适合的位置安排他们。
随同他们俩一同就学的是明珠族的耶亥三郎,这位耶亥三郎自从认识了几个字之后,自己给自己改了个姓,以后就叫叶三郎,赵诚私下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完美的开始。
第三十五章 贺兰好儿郎(二)
对于叶三郎,灵州张士达与西壁辉起初很看不起,他们认为叶三郎是个地道的“山中人”,连“乡下人”都算不上,粗野、好动,经常没上没下没大没小,还随地小便,并且经常弄出让他们很瞧不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