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军方都关注东辰这次试飞的原因之一,如果东辰已经具备了让全系列发动机推力不减、油耗降低40%左右的实力,一旦他们造战斗机有幸用上这种技术,那么战斗机的作战半径就会有将近40%的提升,拿歼-20来说,现在的最大作战半径据说将近2000公里,如果这个传言属实,那么歼-20从中国东部的内陆机场起飞,作战半径远远无法覆盖到东京,但如果有40%哪怕30%的提升,足以覆盖日本70%的国土,如果从西南的机场起飞,可覆盖印度全境,即便它的作战半径没有这么高,但动辄30-40%的提升空间,也足以让其他人惊恐不已了。
而各国军方担心的不只是作战半径的问题,因为东辰在民航领域,他将自己的重心倾向于燃油的经济性,如果在军用发动机上,东辰换一个角度呢?不追求燃油经济性,而意在增加发动机的推重比,那样一来,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发动机的推重比,意为发动机推力与自身质量的比数,假如一台发动机的重量为两顿,推重比为10的话,那么这台发动机能够实现的最大载荷就是20吨,如果是单发的战斗机,那么飞机最大的起飞重量也就是20吨,这20吨的重量相当宝贵,飞机自身重量、燃油重量、飞行员重量以及战斗载荷重量都算在内了,但是,如果东辰有能力将燃油经济性降下来、将推重比提高上去,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呢?假设推重比也有了40%的提升,那么,推重比就达到了14,这架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就达到了28吨,多出了8吨的宝贵重量,可以搭载更多的战斗载荷、可以装配更大、更有效果的航电设备,多了8吨重量,就相当于网游中对手多加了几个装备格,他可以携带更多的装备来提升自己的综合战斗力。
而现在,东辰前后的四款发动机,都保持了东辰的高标准,这就证明,东辰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不仅仅是局限于dc1-1,而是具备了足够的技术延展空间,这便让在场酱油团成员心中涌上一股深深的无力感与危机感。
第四百零一章 环球试飞(上)
数据无误、24小时持续运行监测,推力输出均衡、油耗均衡,东辰航工三款新发动机让波音彻底放了心,波音总工程师提交了一份测试报告,正式批准这三款引擎吊装试飞。
雷蒙德带着张文浩与一帮波音试飞技师商讨试飞路线,波音试飞的技术总监保罗认为试飞应该循序渐进,先进行地面滑行测试、然后是起降测试,航线测试中,也制定了多条航线,从100公里,逐渐提升至20000公里,整个流程全部完成,估摸着至少需要20天的时间。
张文浩却认为这种方式效率太低,开口道:“一天时间进行地面滑行测试以及起降测试,然后就着手准备超长程测试。”
“超长程?”保罗有些没把握,开口道:“航线测试一般都是循序渐进的增加航程,我们要让机组人员彻底了解与熟悉发动机的各项性能之后,对多次试飞的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正确结论才可以进行超长程的试飞工作。”
张文浩摆了摆手,道:“所有的地面测试,在发动机还没运到这里之前,东辰就已经做过了,现在你们也印证了引擎的数据表现稳定,没有必要再耽搁那么长的时间,吊装之后进行滑行和起降测试,让技师能够掌握引擎推力的变化以及推力攀升的速度即可,我这次和波音联手试飞,就是为了进行超长程的测试,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三架飞机同时进行环球飞行测试,你们的777、787、747的航程基本都在15000-17000公里左右,采用东辰发动机,航程可以保证在20000公里以上甚至是23000公里以上,中间经停一次补给燃油,两次起降完全可以环球一周。”
“这……”
保罗有些无奈的看向雷蒙德,在他心中,张文浩的这个想法绝对是非常另类而且大胆的,完全和自己这个科班出身、一切严格按照行规执行的业内人士背道而驰,但是他心中也明白,东辰是波音现在最大的发展助力所在,自己肯定是无法与张文浩对着来,只能征求雷蒙德的意见。
雷蒙德这个时候随意的摆了摆手,道:“就按张总的意思来吧,东辰的制造工艺与水平是世界顶尖的,而且引擎的参数也经过了我们的验证,我觉得做环球飞行也没有什么问题,就算飞整条赤道也才四万公里,航线再偏转一些,最长也超不过四万两千公里,中间一次经停降落补给燃油绝对够了,你们制定一条比较合适的航线,明天先进行地面滑行测试以及起降测试吧。”
保罗只好点了点头,道:“那我们研究一下航线吧。”
说着,他开口道:“其实航线也没有什么值得深入研究的,以我们目前的航线资源来看,最合适的航线就是从西雅图飞夏威夷,然后转向关岛,再从关岛飞往印度新德里,这条航线因为要符合es的要求,所以整条航线的实际飞行距离大约在21000公里左右,然后从新德里到南非不降落再转向飞回西雅图,整条航线大概也在20000-21000公里左右。”
雷蒙德当即便点头说道:“不错,这个正合适,张总你的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