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讳言,严密的政治制度、完善且可自主运行的官僚体制,是与强势的君权不相容的,而一个精明而勤政的君主,将会轻易地破坏甚至摧毁仍在架构中的官僚体系,或可辉煌一时,却会对后世带来难以弥补的恶果——武帝晚年兵尽财竭、百姓困穷,就是最好的例证。
当然啦,这年月不可能彻底废除君主制,甚至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虚君政治,那样必然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造成地方势力坐大,国家分崩离析。所以是勋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一位品德高尚,能力平庸,谦逊而兼听的二代君主,就是最好的选择——故此他曾寄厚望于曹昂。
而在原本的历史上,曹操的继承人是曹丕,能力虽不如乃父,却亦非平庸之辈也,其后曹叡亦然,最终小聪明酿成了大祸端。因为有能力的君主,尤其当太平之世,欣赏的是自己能够牢牢控制住的,可如臂使指,却缺乏个人政治理念的臣子,清谈之辈因此泛滥,司马氏等隐藏的阴谋家乃得轻松上位。
可是他根本就料想不到,曹昂道德之高尚,竟然已经彻底突破了自己的期望,他不但不愿意做实权君主,甚至都不愿意做君主!确实自己从前便有所查觉,对于以魏代汉,曹昂表现得并不热心,远不及他几个兄弟,但本想着只要把曹操拱上位,曹昂作为一惯的乖孩子,自然亦步亦趋,随之而登。却不料即将临门一脚,这小家伙却突然缩了,再也难掩自己对父亲野心的恐惧和担忧。
贼老天啊,你也太会玩儿人了吧?设曹操早死未篡,难道曹昂真的会归政于汉帝吗?先不说天下必将因此而再度陷入混乱的渊薮,就说曹氏也必将步霍氏之后尘,自取覆亡啊,那自己做为曹氏姻亲、核心党羽,又会遭逢怎样的下场?
想到这里,虽然阳光普照,是勋却觉得眼前一片漆黑。
是勋还在这里茫然无措,他却不知道,自己才刚迈出大殿,便有一名侍女悄悄地蹩至偏院,将他与曹昂的对话全都默写出来,秘密转交给一名侍从。几经辗转,当日晚间,这份报告书便呈到了校事卢洪的案头。卢洪见书,又是吃惊,又感窃喜,于是夤夜离家,去往了某人府上。
府邸主人秘密接待了卢洪,览书观看,唇边不禁浮现出一丝喜色,随即问道:“慈范,世子此言,皆为真耶?”卢洪低声答道:“字字无虚——而即有虚,何伤也?”就算是假的,那又有啥关系?
对方捻须颔首:“铄即禀奏二公子……”
第三十二章、秦失其鹿
卢洪夤夜往访之人非他,正乃二公子曹丕的心腹门客——朱铄朱彦才。在原本的历史上,朱铄与吴质、陈群、司马懿共辅曹丕,被称为“魏世子四友”,不过在这条时间线上,吴质早就被是勋给捞走了,而曹丕未能为嗣,故陈群、司马懿等世家子弟也并未往投,只有出身低微的朱铄,依然遵照历史惯性,去巴上了曹丕这时候还不算多粗的大腿。
其实说起来曹丕原本并无争嗣之意。一则曹昂是长兄,虽然跟自己同样都为庶出,但其母刘夫人早逝,将儿子托付给了曹操正室丁夫人抚养长大,丁夫人无子,目曹昂为己子——按照宗法制度,只要丁夫人再无所出,则曹昂可比嫡长。废长立幼,祸乱之端,在原本的历史上,贾诩也是靠着同样含义的一句话,使曹操最终放弃了曹植而立曹丕为嗣的。袁绍、刘表仅起废立之心,尚无最终定案,便已然酿成家中动荡,臣属二分了——那还是在袁尚、刘琮皆继室之子,也算嫡子的情况下。在这条时间线上,曹昂未死,丁夫人也没有跟曹操离异,曹丕、曹彰、曹植、曹熊之母卞夫人只是侧室而已,所以这四个小子都算庶子,哪有能量去摇撼曹昂的根基呢?
二则曹操也很喜欢曹昂,似乎很早就有定他做自己正式继承人的意图,加之曹昂为人谦逊恭谨、礼贤下士,也得到了魏国臣僚的一致拥戴。在原本的历史上,曹操在建安初年跟丁夫人离异后,即将卞夫人扶正,但正式确定曹丕的继承人地位,其间又隔了十好几年——甚至还在进位魏王以后。但在这条时间线上,曹操才封魏公,即禀奏天子,以曹昂为魏公世子——由此可见,曹操对曹昂的喜爱非同寻常,是兄弟们所根本比拟不了的。
曹丕是个聪明孩子,他最大的聪明,就是不肯觊觎非望——几乎没有机会的事儿,强要去争取,反而会引发祸端,此智者所不取也。曹丕的理想,就是当魏以代汉之后,他可以受封为王,如同汉代的诸侯王那样,得一郡永传,于愿足矣。
可是就在曹操受封魏王之后不久,丁夫人突然病逝了,这就使得曹昂的根基有所动摇。朝廷百官都想把自族之女送入魏公府,给曹操做继室,只可惜曹操却一个都瞧不上眼——曹操那是有名的熟女控、人妻控,对于不谙世事的花季少女,实在提不起什么兴趣来。曹操本欲将侧室之一扶正,他最属意于卞夫人,但又一琢磨,若扶正卞氏,则一转眼三个儿子都会变成嫡子(曹熊早夭),容易影响到曹昂的继承人地位,故此只得暂时搁置此议。
可是曹操的这一想法为曹丕所侦知,曹子桓不禁便起了异心——真正的聪明人,还在于可以及时把握住机会,该争的时候绝不退缩。他隐约瞧见魏公的宝座,甚至于天子的宝座都在向自己招手,若然错过,必为终生之憾啊!所以绞尽脑汁地要把自己娘亲扶上魏公正室的宝座,自己才好子以母贵;或者想办法把曹昂扳下台,则自己以次子之序,便可顺理成章地进位为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