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页

巨浪[校对版] 闪烁 1718 字 2022-10-20

为海龙级装满燃油等各种补给品,并且在执行一次破交任务中使用三分之二的弹药(一般情况下,破交战舰若只剩下了三分之一的弹药,就会尽快与补给船会合),且作战时间为六个月(大部分破交战舰的极限持续作战能力),其执行一次破交作战的花费就高达一百二十五万帝国金元。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帝国海军批量建造的万吨级货轮的订购价格也只有五十万。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一艘战舰在战争期间的有效使用寿命只有五年(靠港时间不算),一艘海龙级可以执行六次作战任务,每次出动至少要击沉十艘以上的货轮才能保证投入与收益持平。因此,一艘海龙级大型巡洋舰至少要击沉六十艘万吨级的商船才能保证帝国海军不“亏本”。

显然,这个指标高得有点吓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艘破交舰在被击沉之前平均只能干掉十三艘商船,其总载重吨不到八万吨。

即便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标准来衡量,一艘破交舰在被击沉之前也只能干掉大概十五万载重吨的商船。如果海龙级大型巡洋舰在破交作战中的表现达不到普通破交舰的四倍,建造海龙级大型巡洋舰就是亏本买卖。

当然,这只是从破交作战的角度来计算海龙级的价格是否昂贵。

也正是如此,帝国海军仅仅订购了四艘海龙级大型巡洋舰,然后就开始设法寻求其他更便宜,并且能够完成需要海龙级才能完成的大部分任务的战舰。当然,这仍然是一种大型巡洋舰,只是其采购价格与维持成本必须远远低于海龙级。

按照帝国海军当时确定的指标,新式战舰的两项成本必须降低到海龙级的百分之七十以下,而且这被确定为了主要设计指标之一,并且排在了首位!同时,海军也承诺,谁能设计出这样的战舰,将给予高额奖赏。另外,只要成本在帝国海军的接受范围之内,海军将大批量订购,以形成规模效应,让船厂有钱可赚。

这次,青岛造船厂跑到了江南造船厂的前面。

实际上,早在汪华华确定为海龙级使用300毫米主炮的时候,青岛造船厂就认为,用这么大的炮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另外,过大的主炮,会使战舰的防护水平相应提高,从而使战舰的排水量增加,最终使成本难以控制。

最重要的是,七十三年型300毫米舰炮的价格不比六十七年型400毫米舰炮低(主要是制造数量过少,导致研制经费平摊到了每门舰炮上的价格过高)。另外,300毫米炮弹的采购价格也不比400毫米炮弹低多少。

如此一来,海龙级的使用成本肯定非常高昂。

也就在这个时候,青岛造船厂的工程师认为,要想建造出让海军“买得起”的战舰,首先就要采用口径更小一点的舰炮,而不能一味的追求火力。当时,青岛造船厂甚至自行筹资,重新启动了原先为平远级重巡洋舰设计的240毫米舰炮的研制工作。

这笔投入很快就收到了回报。

当帝国海军提出了新式大型巡洋舰的招标工作之后,青岛造船厂最先设计方案。只不过,四艘海龙级大型巡洋舰的建造工作集中在江南造船厂与大连造船厂进行,所以青岛造船厂没有从海龙级上获得任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