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青岛造船厂的设计方案从一开始就让帝国海军有点不上不下的感觉。
比如,其24000吨的标准排水量,却只装备了8门240毫米主炮,这明显有点“马拉牛车”的感觉。另外,其四座双联装炮塔的火炮布置方式也让海军很不满意,必经当时海军对三联装炮塔有种特别的倾爱。还有,其仍然采用副炮与速射炮的辅助火力配制也让海军觉得没有多大的必要。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了续航能力方面,十六节时仅15000海里的续航力明显限制了这种战舰的活动能力。
经过权衡之后,海军还是将设计工作交给了江南造船厂。
当时,汪华华已经完成了海龙级的设计,只是正在集中精力设计省级战列舰。似乎海军不太信任别的总工程师,最终仍然让汪华华主导了新式大型巡洋舰的设计工作。这样一来,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汪华华不得不尽量减少设计工作量。
毫无疑问,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新式大型巡洋舰成了海龙级的缩小版。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采用240毫米主炮之后,新式大型巡洋舰的排水量被削减到了20000吨,而且仍然采用了海龙级的火炮配制方式,即三座三联装主炮炮塔,另外用130毫米舰炮充当副炮与速射炮的角色,减少了一种副炮。
主炮确定下来之后,防护水准相应降低,排水量减少,对动力设备的要求也自然降低了许多。只是,海军的一些“格外”要求仍然给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有些麻烦甚至连汪华华都觉得头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额外”要求都是麻烦。
比如,当时海军已经考虑到通过组织破交舰队的方式来加强海上袭扰与封锁能力。
这是从对日战略封锁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单独行动的袭击舰与破交舰很难对付有护航战舰保护的大型船队,即便能够偷袭得手,或者能够打跑对方的几艘护航战舰,也难以保证消灭足够多的商船。
可以说,即便海龙级再强大,也不可能同时对付20艘商船吧。
如此一来,要想加强袭扰与封锁战的效率,就必须将破交舰集中使用。只是,当时帝国海军还没有相应的战术,暂时只考虑到用破交舰队来对付敌人的海上航线。
到海龙级开始建造的时候,德国海军在北大西洋上的活动给了帝国海军很大的启发。
当时,德国海军的破交舰几乎都是单独出发的,却并不单独活动。到达北大西洋上之后,这些破交舰分散搜寻英美的运输船队,如有发现之后,立即把消息发回后方的指挥部,然后由后方的指挥部联系当时在附近海域活动的所有袭击舰与破交舰,然后集中力量对付运输船队。
虽然这些战舰都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但是其破交作战的效率明显比单独行动的破交舰高得多。从中,帝国海军也认识到了集团行动的重要性,并且对德国海军的战术进行了改进。即破交舰以舰队的方式活动,平时在敌人船队经常出现的航线上搜索,若有发现,将把消息发给旗舰,然后由旗舰直接召唤舰队里的其他战舰。这样一来,避免了由后方指挥部转送消息的麻烦,同时舰队里各艘战舰一般集中在某一海域活动,旗舰上的舰队指挥官也更加清楚前线的情况,能够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毫无疑问,海龙级就是破交舰队旗舰的理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