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帝国海军的175毫米舰炮更加犀利。
据后来的战场统计,在使用标准穿甲弹时,岛级曾经在一万八千米的距离上打穿了美国海军通用巡洋舰的装甲,在使用重型穿甲弹时,最远的破甲距离纪录为二万五千米!只是,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巡洋舰的交战距离都在一万五千米之内(这也是为什么巡洋舰很少配备重型穿甲弹的原因),在这个距离之内,岛级在美国海军的通用巡洋舰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即便遭遇英国海军的通用巡洋舰,也显得比较脆弱。
毫无疑问,加强通用巡洋舰的防护能力势在必行。
问题是,岛级的设计已经尽量优化了(美国海军比岛级防护能力还要差一点的通用巡洋舰的标准排水量达到了一万七千五百吨,比岛级多了近三千吨),要想提高防护能力,除了使用采用了表面硬化处理,抗弹强度更高的装甲之外,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只能增加装甲厚度。
其实,当时帝国海军已经开始采用“复合装甲”了,只是没有大规模应用。
复合装甲的理论最先就是由帝国海军提出来的,其主要原理就是将密度与强度不同的材质黏合在一起,表面用高强度装甲钢,中间用强度更高,韧性低的材料(陶瓷,高强度合金等等),内层则用韧性较好的合金钢,其综合抗弹能力要比采用单一的高强度装甲钢好得多。
问题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在战舰上大规模使用复合装甲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是价格问题,复合装甲的制造成本,装配成本,以及维护成本都高得吓人,而一艘战舰上的装甲用量多的有二万多吨,少的也有几百吨,如果全部采用复合装甲,战舰的建造价格将翻几番,别说帝国海军,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可以承担如此高昂的价格,更不可能在战争期间用如此高昂的价格来采购战舰。
二是复合装甲在战舰上的维护难度非常大,如果出现战损情况很难得到及时更换。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通用巡洋舰不能在战场上修理损伤,其作战效率就将大大降低,从而违背了通用巡洋舰的基本设计理念。
三是复合装甲在战舰上的安装方法比较复杂,将大大增加建造的难度,从而占用更多的船台与舾装时间,降低了建造效率,使战舰难以大批量的生产。
正是如此,在复合装甲问世之后,帝国海军只在四艘驱逐舰上做了一次小规模的试验,最终就将其丢到了一边,没有再在别的战舰上应用。直到战后三十多年,随着相关技术逐渐成熟,以及生产费用逐渐降低,帝国海军才再次在战舰上大规模的使用了复合装甲。当然,三十多年后的复合装甲已经不是大战期间的那种了。
最终,帝国海军回到了老路上来。
经过全面审核之后,海军把新一级通用巡洋舰的排水量放宽到了18000吨(这甚至比造船厂要求的还多了500吨)。当然,如此大幅度的提高排水量,目的只有一个,必须拥有足够的防护能力!
承担设计工作的仍然是崇明造船厂。
可以说,在完成岛级的设计时,崇明造船厂在建造大吨位通用巡洋舰方面已经非常有心得了。另外,崇明造船厂吸取了在功臣级通用巡洋舰上的惨痛教训,扩大了工程师队伍,甚至不惜挖“老东家”的墙角,从江南造船厂聘请了几个拥有设计大型巡洋舰经验的高级工程师。
实际上,在放宽了排水量的限制之后,湖级已经不比鲨鱼级大型巡洋舰小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