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重油的黏度很大,容易堵塞管道。即便采用内腔镀膜的钢管也必须每三个小时用昂贵的有机润滑油清理一次。在同时使用三根补给管道的情况下,也需要六个小时才能为一艘主力舰补充大概两千吨的燃料。
舰桥上,白佑彬正眺望着北面的大海。
随着海风刮过,白佑彬不禁想起了十多天前,陈锦宽跟他说的那些话。
在大多数人眼里,随着日本战败,即便美国参战,即便英国海军出师太平洋,帝国也将稳操胜券,仿佛胜利离帝国已经不远了。
实际上,当时帝国的宣传机构也正是这么宣传的。
只是,宣传针对的是国内的民众,而不是前线的将士,更不是高级将领。
就在“日本民主共和国”政府成立的次日,陈锦宽就以海军元帅的身份,向海军各部门,各部队下达了“坚守岗位、艰苦奋战、英勇杀敌”的命令。这道命令的基本意思就是,不要妄想胜利,帝国海军离胜利还远得很,各级官兵要继续努力奋斗、克己奉公、忘我牺牲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从陈锦宽的这道命令就能看出,帝国海军不但没有获得胜利,处境还相当危急。
不说别的,英国远征舰队就有可能让帝国海军在前期付出的所有努力化为泡影。
如果无法阻止英国远征舰队杀入印度洋,并且因此导致北印度洋航线遭到破坏,第二舰队与陆战第六军不但无法打下苏伊士运河,还难以保证帝国与土耳其之间的海上交通安全,更不可能向德国提供战略援助。
另外,帝国海军必然分兵印度洋,对付英国远征舰队。
到时候,第一舰队与第三舰队都将受到影响,如果美国在此时参战,帝国海军很有可能以劣势兵力面对强大的美国太平洋舰队。
结果是谁也不想看到的。
如果第一舰队败给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帝国海军将失去太平洋上的制海权,甚至失去彻底战胜日本的机会。相反,即便第一舰队战胜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多半也是惨胜,短期之内无法将战线向东推进,更不可能南下澳洲,将美英势力彻底赶出西太平洋与西南太平洋地区,从而获得战略优势。
显然,帝国海军必须要把握住唯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