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在一万五千米都不到的距离上,如果命中率仍然达不到百分之一,那美军的素质也差得太离谱了。
到十一点五十五分的时候,“日耳曼”号又挨了五枚穿甲弹,其中四枚落在了舰体上,且都击穿了装甲,在舰体水线以下部位爆炸。最要命的是,爆炸点集中在了战舰的右舷上,且没有出现反复命中的情况。
此时,“德意志”级战列舰的设计缺陷暴露了出来。
因为加强烟囱防护,增加了几百吨的重量,工程师不得不从其他方面减少重量,这其中就包括削减露天装甲的厚度,以及降低甲板与隔板的厚度。削减甲板与隔板厚度的直接结果是,无法挡住穿甲弹爆炸产生的弹片,从而使战舰的水密设计形同虚设。实战中,如果舰体中弹,弹片足以打穿甲板与隔板,导致相邻舱室全部进水,从而使战舰在遭到重创后严重进水。
毫无疑问,这将极大的降低战舰的综合生存能力。
仅仅挨了不到十枚穿甲弹,“日耳曼”号的右倾角度就超过了十二度,而且因为近四分之三的右侧舱室进水,导致战舰丧失了扶正的能力。或者说,即便向左侧舱室注水,也只能勉强使战舰恢复平衡,却无法阻止战舰下沉,因为其进水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储备浮力。
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援助,“日耳曼”号必沉无疑。
也就在这个时候,以“俾斯麦”号为首的六艘战列舰在距离美军战列线大概一万一千米处完成了编队转向。
显然,战斗并没有因为二艘“德意志”级战列舰的退出而结束。
第四十二章 小国大志
见到“日耳曼”号丧失了战斗力之后,米切尔及时的下达了转向命令。
可以说,眼看着六艘战列舰逼近,不断有炮弹落在主力编队四周,米切尔也是心急如焚。他甚至在十一点五十分的时候联系了一直在主力编队右后方活动的驱逐舰编队,准备让驱逐舰提前登场,阻止敌舰继续靠近。
最终,运气帮了米切尔的大忙。
在“德意志”号战列舰爆炸起火的时候,德意舰队已经启用了备用指挥体系,接替斯佩的是意大利舰队司令官佩皮诺中将。而佩皮诺下达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继续逼近美军主力编队,力争在一万米左右的距离上与美军决战。
这是个很不容易的决定,或者说是没有其他选择的决定。
与意大利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一样,佩皮诺一直反对出兵北大西洋,认为意大利海军的首要任务就是看管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而不是为其他国家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