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飞给这一带设计的生产模式,与他在番山墟合作社时使用的生产模式如出一辙,是以种养为主的立体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雷晓飞动员每条村都饲养猪、鸡等家禽,并利用这一带水泉多、低洼地多的特点,挖建了多方水塘养鱼。要养殖就要给这些禽类提供食物,雷晓飞再利用这一带小山包多的特点,开山田种植这些禽类的食品。
于是,这里的每一条村,就形成了一个人造的生物链。山田种植的植物养家禽,家禽的排泄物养鱼,鱼塘的淤泥再反过来养植物。这个立体种养,已经足够满足这里民众的副食。
雷晓飞组织集中这里一带所有青壮进行的开荒,让这一带的田地大大增加,而且,雷晓飞还从各地筹集来了各类适合这里种植的种子,让村民在合适的季节下种。
雷晓飞根据他前世的记忆,除了让刚成立的大江镇种水稻外,还种植了大量他前世时,这里的土特产。
这一带的民众,见到了雷晓飞这个会他们家乡话的大官,不但无偿支持他们农具、种子,还不遗余力地亲力亲为,日夜为他们辛劳,他们感动了,以百倍、千倍的热情,投入了劳动中。
紧张的工作,往往让人觉得日子过得快,好像才眨眼,已经过去了一个月,夏天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到来。
这一个月的时间里,雷晓飞不但把先进的生产模式传授了下去,还为这一带的农业打下了基础,让这一方水土,已经见到了富足生活的曙光。更重要的是雷晓飞给这一带组建了行政机制,让这一片地方,有了一个组织,能群策群力地统一步伐,齐心协力地奔新生活,不用再过那靠天吃饭的单干生活。
工作做到了这个地步,雷晓飞在此地的变革已经完成。他的主要目的是建好一个架子,把这个地方带上一条光明之路。路选好之后,剩下的就要靠他们自己去走了,雷晓飞没有可能一直带他们走下去,因为,还有许多的地方,还需要我们的雷小哥去变革呢。
完成了大江镇的工作后,雷晓飞下一步的目的地是他前世的市区。
从刚成立的大江镇镇府,到雷晓飞前世的市区,不过是十多公里的路程,骑马用溜达的速度,也不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能到达。
到达了目的地后,雷晓飞简直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这只有几条小村子,加起来不到几百户人的地方,就是他前世那拥有十几万人口的城市。
虽然,雷晓飞之前已经有了思想准备,但他还是没有想到这里竟是如此荒凉。如果不是雷晓飞前世的市区,有明显的地理特征,雷晓飞还真认不出这里就是那个地方。
雷晓飞前世的市区,东北靠着一座怪石嶙峋的小山,南傍着一条由东向西的河,西北面也傍着一条由北向南的河。雷晓飞正是从这两河一山中,认出了他前世市区的所在地。
雷晓飞踏入了这块他前世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时,心潮马上澎湃起来。眼前的这片荒凉的土地,在他的眼中幻化出了前世的繁华都市。
这里,曾经建着一栋二十多层高的大厦;这里,曾经是一家五星级的宾馆;这里,是一座休闲公园的所在地;那是市府、学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