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斥候道:“回禀大将军,我们一行六人,都看得十分清楚,确实就是代军,大部份都驻扎密林里,因此直到现在才发现。”
王剪听了之后,也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道:“果然不出我所料,我说高原绝不会放任燕国灭亡不管,原来就是在这里。”
原来虽然攻占了蓟京,但王剪却一直放心不下,因为他也坚信,高原放弃燕国,一定是原因的,如果这个原因找不出来,王剪怎么也放心不下,因此在秦军进驻蓟京,王剪就派出了大量的探孑,在代燕边境一带巡查,希望能够有所收获,结果到今天终于发现了代军的踪迹,五万军队,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既使是王剪这样成府的心胸,也忍不住喜形于色。
笑完之后,王剪左右看了看,道:“你们刚才都听到了,在代燕边境一带,隐藏着至少五万代军,这恐怕就是高原的诡计,他放任我们攻占蓟京,就是算准了我秦国会进一步夹击代郡,因此在代燕边境一带设伏兵,只要是我们冒然出兵进攻上谷郡,必然会遭到代军的伏击,就算不会全军覆没,但也必然损失惨重,而代军随后反攻蓟京,别说是夹击代郡,恐怕连蓟京都守不住了,结果是代军攻占蓟京,而我们被赶出燕国,最终高原可以占夺燕国之地。这个计划虽然十分大胆,而且有一些冒险,但却是高原目前,最好的选择,一旦成功,不仅可以挫败我秦军的进攻,而且可以将燕国之地纳入高原的统治之下,从而彻底摆脱代郡地小人少的劣势。如果不是高原,恐怕没有人能想出这样的计策来。”
听了王剪的话之后,诸将也都频频点头,对王剪佩服之极,而王贲更是又羞又愧,这才知道,自已和老爹之间还有一段相当的差距。
王剪到并没有再责怪他,道:“不过既然被我识破了计谋,那么这一次恐怕就要让高原偿一偿我们的厉害。”
第572章 秦军反击(二)
“只差最后二十里路,我们就可以夺回井陉了。”袁选坐在大帐里,看着远处井陉的方向,喃喃的自言道:“如果是大将军还在就好了,恐怕早就下令向井陉发动进攻了。”
袁选的人马已经在这里扎营六天,在这段时间里,袁选曾经三次向高原请令,希望高原能够下令,向井陉发动全面的进攻,夺回井陉,但得到的答复却是在原地扎营驻守,加强防御,不得轻急冒进,小心戒备,以防秦军反击。
当初袁选随李牧在井陉驻守了近一年的时间,并且和秦军力战了数十战,最终李牧阵亡,袁选随高原、李瑛鸿等人一起败退到代郡,己经有五年多的时间了。而在袁选的心里对当年那一战的结杲一直都是耿耿于怀,现在终于杀回来了,而且离井陉只有咫尺之遥,因此袁选也迫切的想要向井陉发动进攻,重新夺回井陉,一雪当年之仇。
但就在这个时候,高原却一反常态,一直禁止进攻井陉,而现在袁选部的人马不足六万,这样的兵力,如果没有高原的支持,自然是远远不够进攻井陉的,因此袁选也只能无奈的在大营里等着,同时对高原的态度,也颇有一些微辞。
在李牧的旧部当中,袁选是年龄最大,资历最老,当年就是李牧也对他礼让三分,而入主代郡之后,高原和李瑛鸿不仅在公事面上对袁选十分尊敬,同时在私下里,也都是以长辈之礼相待,因此也养成了袁选平时喜欢倚老卖老的习惯。
不过尽管袁选的用兵能力不如司马尚,但为人老成持重,而且经验丰富,治军严谨,作为一个军团的主将,袁选绝对是称值的,也深得高原的倚重。在大梁之战中,高原就是和袁选一起出战。
其实从袁选心里来说,对高原的能力还是十分认可的,因为平心而论,入主代郡五年多的时间,在高原的统治之下,兴修水利,奖励耕种,发展商业,将代郡治理得兴旺发达,从一个人口仅有百余万,经济生产都十分落的边垂地区,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二百余万人口,积累了足以支应二三年的财富。而更为难得的是,这五年多的时间里,高原在军事方面也建树极多,击败燕国,远袭匈奴,救援魏国,抵御秦军,可以说是战功赫赫。因此袁选对高原军政两方面的能力都十分佩服,认为他确实是李牧最好的继承者。
但在进攻井陉这个节点上,袁选就认为高原在重要的关头还是过于警慎了,在他看来,秦军连战连败,早已经不堪一战了,虽然现在秦军驻守井陉,占有地利的优势,但如果代军全力进攻,还是完全能够击败秦军,夺回井陉的。因此在这个时候,袁选心里也不由得生出了高原不如李牧的想法来,认为高原毕竟还是太年轻了,缺少经验,和李牧相比,还是有相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