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的领导者们具有比较强的居安思危的意识,此时大唐经济高度依赖外贸,清国是绝对的第一市场,欧洲和美国紧随其后,另外其余的海外领也是比较重要的。相对来说清国和本国海外领都比较好保证,但是其他就有些波动了。大唐本国移民仍旧在迅猛增多,但是内需增长得比较有限,所以这种发展模式已经逼迫着大唐,必须不断地壮大自己的海外市场。
如果自己的外贸被掐断,哪怕只是受到影响,对于本国的经济打击也是不小的。所以此时的大唐已然已经变成了另一个英吉利,必须保护自己的海洋地位,同时不断地去扩张自己的殖民地。对市场的开发也是一个重头戏,以往唐人可以轻易地让清国的分销商承接自己的贸易货品,现在唐人却积极主动地要求分销商掌握更强的销售技巧,并且扩大销售网络,不断地向内地拓展,增加出货量。
这一时期之内,大唐本身在技术和科学上的“复原”也是效果十分显著的。虽然总体大唐共和国的科技水平仍旧大体处于二战水平,但是随着时间很多比较短板的领域都慢慢在补完。比如交通领域,实用性的蒸汽轮机和燃气轮机已经投入使用,同时航空发动机水平提高显著,大唐也已经计划开设第一条民航航线。半导体技术的早熟,也使得大唐拥有了雷达,在电力等行业取得了更新发展。
大唐每年粗钢产量就突破了五百万吨,作为一个人口一千万的国家,这种工业能力其实在另一位面的二战时期也算是出类拔萃的了,当然也不可否认穿越众们本身是开挂的,拥有比二战时期更先进的炼钢技术,顶吹氧气转炉。这一类的技术仍旧是大唐的不传之秘,被严防死守着。大唐还有相当数量的电弧炉用于冶炼合金钢。
任何理解以上信息的人,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已经不存在能够单独抗衡大唐的势力了。她不仅有着领先一个世纪以上的工业和技术能力,而且国家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着。所以因为担心害怕吓着小朋友,大唐这一类的工业和国力数据,都是不公布的。比如英国、法国这些国家,可能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跟大唐有些差距,但是绝对不会想到差距如此巨大。特别是最近几年同样取得了巨大发展的英国,自我感觉已经能够跟大唐分庭抗礼,继续在全世界范围内争夺利益了。
第428章 武毅军出战
整齐的步伐声令人忍不住要驻足观看,一队扛着长枪,军容严肃的淡绿色军装部队,走过长街,向港口那边行进。他们齐步走,每个人没有多余的动作,视线向前,看起来威武雄壮。他们并不是正规唐军,正规唐军的军服已经是有点类似后世解放军的数码迷彩,其印染难度比较大,成本也相对较高。唐军的附属军,包括外籍兵团和武卫军武毅军,使用的是比较普通的早期迷彩以及这种纯色的军装。
这支部队隶属于武毅军第三旅,成军已有八年时间,里面的兵员都换过三茬了。退伍的士兵很多都选择了来到大唐的特区,或者携家带口去了大唐本土。大唐对于这些曾经为其效力的士兵,待遇是格外优待的。
武毅军虽然没有像武卫军一般,在京师之变后曾经多次获得实战经验,武毅军编成的时候,已经没有仗可以打了。而且由于本身还带有大清军队的属性,所以大唐国防部、远东战区也并没有将其抽调到海外领战场上。当然这不代表武毅军就不能战了,远东战区作训部曾经撰写报告认为,武毅军的训练精实程度不亚于大唐正规军。由于本身兵源素质可能还优于一些大唐本土兵源,所以判断武毅军的作战实力比较可观。
港口边,身高马大的上校军官邓元顺对一名唐军上尉敬礼,用严肃和认真地口气道:“武毅军第三旅五十三团已经到位,随时准备登船。”
唐军军官先天就是高武毅军军官一头的,除非本身是从唐军中特派的军官,那属于平级,要不然,很多武毅军军官还是会习惯性先对唐军军官敬礼的。不过一般他们接触不算多,所以这种尴尬的情形不会多。当然面前这位负责出征部队行动事项的大唐军官也没有丝毫倨傲,而是比较专业的态度。
他说道:“请邓团长再对贵部进行一遍统计,我这就安排贵部登船事宜。”
“好的,多谢!”邓元顺拘谨地道。他原本只是北京城的一个泼皮,因为卢小毛的举荐而进了武卫军,开始就混了一个上尉。平江南的时候走了运,立下了战功,其后又表现可圈可点,最终破格提拔了上校,转隶武毅军,成了武毅军中层级相对较高的军官。
再度清点的事情不会由邓元顺亲自去做,他毕竟是一个一千五六百号人的团级部队的长官,下面人自然会去做事。邓元顺则被请到港口的一处休息室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