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页

海地起义军毕竟是一群乌合之众,所以面对法军连战连败。这个时候英国人和西班牙人也都希望来分一杯羹,之前海地岛东部的圣多明尼克就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唐西战争之后大批的西班牙人从墨西哥和南美逃到了这里生活。

卢维图尔知道是不可为,立即派出了这个使节,前往大唐,表面上是希望献土输诚,实际上还是希望大唐号称主持正义的国家,能够插手海地的情况。

对于这个黑人总统的小伎俩,唐人还是看得很清楚的。如果大唐真的接了这个摊子,那么就会跟法国的关系出现进一步的裂痕。同时也会惹得西班牙不满。自然,大唐不会怕这两个国家,只是白南本身也不太想接纳海地作为大唐的海外领,更不接受卢维图尔所谓的自治海外领。大唐是一个典型的单一制国家,不存在地方政权能够中央政权叫板和忤逆的情况,而一旦自治这个口子打开,可能其他的海外领也会提出类似的要求,让大唐的整个同化政策和统治模式出现动摇。

但是海地这个情况不管也不太好,毕竟就在加勒比海大唐的家门口,持续战争如果导致难民,甚至危害大唐的沿海地区,都是大唐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大唐外交部照会了法国和西班牙的大使,英国属于事外方,大唐根本不愿意找他们出来一起谈。

大唐方面的意思是,海地人希望独立和自由的情绪是强烈的,诉求也是相对合理的,大唐希望看到加勒比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所以大唐建议多国承认海地共和国,同时海地共和国也保证多国在海地的利益。比如法国和西班牙地主在海地的一些种植园需要交还,但是国家的主权仍归海地共和国所有。法国和西班牙的商贸和投资利益也应该在海地得到保证,法国、西班牙和大唐都能够以相对优惠的关税和规则与海地进行贸易,同时三国也给予海地这样的优惠待遇。

第737章 贸易经济

法国对于承认海地共和国的独立自然是有些不满的。本位面中由于大唐的存在,已经严重排挤了其他殖民国家的扩张。英国历史上大片的殖民地都被唐人抢先,而法国这些年也基本上没占什么便宜。

如果不是大唐支持法国在印度控制了马哈拉施特拉地区,法国是绝对不会在海地问题上最终与大唐达成妥协的。海地的丢失,使得法国在美洲丢失了所有实质性的殖民地,之前大唐力主将荷属圭亚那和法属圭亚那进行合并,合并成了一个对三国都有最惠待遇的新殖民地,而按照这个路数发展下去,圭亚那到最后八成也要像是海地一样,变成一个独立国家了。

不过法国内部还是有很多具有远见的进步人士的,很多人都能够看得出,华沙体系实际上就是打破旧有殖民地格局藩篱的一个新思路,在这个框架内,很多国家和地区不再圈禁自己的国土和殖民地,而是大家都开放起来,执行自由贸易,从而使得商品和服务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流通起来。

短期来看,对于很多后起的国家,这个框架会冲击他们的民族工业,就如法国很多资本家都放弃了单独开设企业,转而选择与唐人进行合作,合资经营。通过合资,法国人得到了大唐的先进技术,学会了唐人的优秀管理,而这些东西都能在之后转化为法国的国家竞争力。况且,大唐的海外领太过广大,大唐现阶段本土也就不到三千万人,很多地区的商业实际上照顾得都不是很到位,竞争也是不充分的。在执行华沙体系之后,法国商品可以用比较低的关税,进入大唐的海外领市场,商机还是非常非常得多的。

况且,在大唐全境采购原料和其他消费品的价格也大幅度降低,必然是有利于法国企业减少成本增加利润的。比如大唐现在国内的金属矿产不仅能够提供本国使用,还能够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法国就从大唐进口相当一部分的铝土矿、铜矿和锡矿。大唐的进出口是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但是从高到低产业链上的各种货物,都是有出售的。

法国国内也有很多声音,要求效仿大唐的经济模式,积极拓展自由贸易,发展法国的经济。海地的独立不可避免,不过法国还是立即调整了自己的姿态,一方面维护法国人在岛上的物产利益。不过随后卢维图尔宣布,留在海地的法国种植园主,必须对其原本的奴隶进行人格上的道歉和进行赔偿,同时在薪金和待遇上对于其雇工大幅度的优惠。大多数种植园主是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条件的,所以他们只能接受海地政府提出的以极低地价格收购他们的种植园的条件。

另一方面,法国还是积极在太子港等地设立自己的贸易公司。这次法国人的消息探听得比较到位,唐人通过调解海地争端,获得了海地政府授予的多地的矿产勘探权,而唐人几乎是立马就在这些地方找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矿产。唐资企业将会跟海地政府进行合资,对当地的资源进行开发,显然大唐的企业不会是唯一消化掉这些矿石产出的客户,法国人也是很有机会的,法国商人希望能够从海地继续收购有价值的商品回欧洲去贩卖。另外,法国本身工业化推进得也不错,一些商品也足以退出出口。法国也寄希望于海地市场能够容纳法国生产的诸多轻工业品。

海地就在大唐毓州下面,法国商品必然面临更强势的大唐商品的竞争,所以法国人非常策略性地选择少数大唐供应不算充足的商品,而在食盐、纺织品等大唐格外强势的商品上选择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