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页

其实,由于公立医院对东汉市整个医院界的冲击,很多原本自认为有几把刷子的医生,也想跳槽进来公立医院里面。不过,对于这些医生的医德问题,由古老爷子和华孙张三位副院长一起把关,那些想要趁机混进来的家伙自然只能吃瘪了,倒还真的有极少数德才兼备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对于这类人才,飞扬慈善公立医院自然是敞开大门欢迎的。

等这些人真正加入进来之后,也没有要求和以前一样的待遇,因为他们看到了,那些在他们眼里可以说是医术通神的神医们,在公立医院这里竟然是完全白干的,这让他们觉得很不好意思,如果要求和以前一样的高薪,心里会很过意不去。他们也看出来了,公立医院这里是完全不盈利的,而是不停的在亏钱,这让他们完全开不起那个口索要高薪,而且他们也觉得没有资格来拿高薪。

不过陈扬得知了这件事以后,定下了薪资标准,以前是医生的,在这里是四千一个月,以前是护士的,在这里是三千五一个月,当管理人员的会多两百块,当然,这和他们以前动辄一万多以上的月薪是完全不能比的。同样都是照顾病人,陈扬觉得护理人员还要更辛苦一点,薪资还是定得稍微高一点好,这样的工资水平,在东汉这个国际大都市也不算低了,毕竟东汉的消费水平并不是很高,有这样的月薪,养家完全不是问题,而且那些当护士的人发现,她们的月薪还提高了不少。

那些实习的医学院大学生们,陈扬也没有让他们白干,而是给了他们一个月一千二的工资,还包两餐,这样其实算是很不错了,最重要的是,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大家工作起来,都感觉很开心,这才是医院应有的氛围。

瀚北省政府、东汉市政府都密切关注着公立医院的发展,他们欣喜的看到,公立医院在东汉慢慢的站稳了脚跟,而且赢得了非常上佳的口碑,已经辐射到周边的几个城市了,每天都有很多人从外地赶到东汉这边来,治好了多年的顽疾乃至绝症。政府的相关部门也都是严密的配合,大开绿灯,也没有哪个脑残的家伙敢于朝公立医院伸手要好处,毕竟能当上官的,有几个是真正傻的呢?

陈扬和总理曾经就公立医院方面的事情有过约定,只要东汉这边的公立医院试点能健康的运行半年以上,接着就可以在全国多个城市多点开花,而且除了这一家是由陈扬的飞扬慈善基金会出钱之外,其他地方的公立医院都将由政府出资,他们会参考在东汉这个公立医院试点的运行模式,来进行相关建设,政府方面主要还是担心医资力量的不足,他们可不知道陈扬背后的医资力量是多么的雄厚。

不过,陈扬也开始两手准备了,他觉得现在可以开始培养一些专门人才了,虽然现在公立医院的运行才仅仅一个月多点,但是对于陈扬来说,现在可以专门弄几个学校开始培养中医学的接班人了,三大派里现在闲着的人可不少,正好都可以利用起来。而且,也并不一定要从参加高考之后选拔出来的人里选择,初中毕业的就可以了,正好还可以跟飞扬中学接轨,尽量的多学几年,把基础打牢实,而且年纪小点,可塑性也会更强一些。

第二百零八章,“因材施教”(一)

当然,这些东西短时间内是不好实行的,最起码得准备个把月的时间,办理各种各样的相关手续,这年头,学是不能随便办的,必须得有上头批示下来的文件才行。

而且,学校场地也是一个问题,不过,第一批招收的学生必然不会太多,这些可以先在现有的飞扬中小学里借用几个教室,应该就可以勉强够用了,等到招生的规模真正大起来之后,就必须要启用专门的学校了。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办理这种专门的中医学校是势在必行了,而且是越快越好。

陈扬早就觉得我们华国的教育有问题,而且是很大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方法太过于统一了。古语有云:因材施教。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些专家学者们就该跳出来说了:“我们也是在‘因材施教’啊,到了大学的时候,有这么多的分类科目可以选择,已经划分得极为详细了,这样难道还不算是‘因材施教’吗?”

众所周知,一个人最佳的学习时期,就是从5岁左右开始,这段时期人的大脑还在继续发育,对于新事物的接收能力非常强,到16岁以后,开始慢慢的放慢提高的速度,直到25岁以后才开始走下坡路,这也是一个正常人学习能力的规律。

不过,在我们华国,5岁的时候开始,差不多都有人开始准备上小学了,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都放在了九年义务教育和准备高考上面,说的是什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后战战兢兢的去过高考那条独木桥,在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

并不是说九年义务教育完全不好,起码这让现代人基本都享受到了受教育的权利,避免了当文盲或半文盲,这种道路对于一个资质平庸的人来说,确实是一种还算不错的方式,可是,对那些在某方面特别有天分的人来说,这样的生活方式完全是一种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