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扬小时候各方面都还算优秀,没有什么偏科现象,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样的。绝大多数人,或多或少的,都有偏科现象。比如说,有的人在数学方面极差,但是在文学方面特别有天分,语文考试随随便便都可以拿高分,但是数学却总是不及格,然后他就得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开始活活受到打击,来自老师的,来自家长的,来自同学们的,一直被打击到读大学的时候,到了大学之后才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类专业。
这还是那些很自信、意志很坚定的人才能坚持这么久,否则的话,应该早就已经崩溃了。试想一下,让一个人做自己非常不喜欢的事,而且一做就是十几年,人生都过去四分之一了,这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
相信这种情况的大有人在,经过了十多年的苦读,那些原本的特别天赋基本上已经被耗光了,磨掉了天性和创造力,而剩下的就只能是平庸了。因此,这也造成了大学毕业生的尴尬之境,因为大学里学的那些东西,在踏入社会之后,有百分之九十九是完全用不上的,要想实现他的个人价值,一切都必须要从头开始。
因此,社会上绝大多数的用人单位,都不想聘用应届毕业生,而是声明有工作经验优先,学历之类的要次要的多,学历稍微低点,用人单位还可以少付一些工资呢!因为国家出于对大学生的保护政策,出台了用人单位聘用大学生的相关规定,根据学历的高低对应着相应的工资标准。
有这样的规定,国家确实是出于一番好意,想要保护大学生的权益。可惜的是,因为有这样的规定,很多人都不敢再将自己的学历公布出来了,因为用人单位不可能在一开始就能给出对应等级的工资,必须得有一个适应过程,这种过程被称为“试用期”,只有撑过了试用期,才有着加薪升职的机会,如果过不去,那么对不起,没有以后了!
如果一开始就有这样高的门槛,用人单位亏的起吗?培训起新人来,难道不需要耗费额外的时间吗?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才可以直接跨过这道槛。
不过,这同样还是他们用自己的能力争取到的,起码能在面试的时候能跨过考官那一关。这是一般的情况,但是,现代社会有个特点,那就是可以走后门,只要有关系,舍得出钱,出现个把特例那完全是没问题的。
一个人的处事能力会表现在很多方面,在学校里只能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而且这种证明还是有失偏颇的,只有真正的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确实有能力,那样才真的算是自己的本事。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一直重复的去做这样愚蠢的事情呢,一代又一代的重复着,明知道有很多东西是用不上的,却还是要一样样的学,难道人的精力真的是无限的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在建国初期,国内曾涌现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神童”热,那些“神童”们能在10岁左右的小小年纪,就能取得很多成人一辈子都遥不可及的成就,因此,那段时候还专门兴起了专门培养“神童”的热潮。
“神童”是能够培养出来的吗?这个问题不好说,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可是,人和人之间是不一样的,天赋不同,又怎么能对他们提出同样的要求呢?
有天赋,还得要专门去培养开发,这样才可以出现那种所谓的神童,而且,这些神童通常都是不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读书上课的,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训练方法,基本上是由他们的父母来亲自把关,这才使得他们的天赋得以被开发出来。
不过,没有天赋的人,再怎么开发,提高的还是很有限,毕竟这个世界还是普通人比较多,不可能每一个人长大之后都是牛顿、爱因斯坦。而且,牛顿和爱因斯坦之类的人,在学校里读书时的表现可都不是那么的好,他们也都是得益于宽松的教育环境,才能有那么高的个人成就。
“勤能补拙”是没错,不过,有些事是强求不来的。一个本身没有什么天赋的人,能达到的高度会极其有限,天赋是决定人成就的最好标尺。没有天赋或者是天赋一般的人,最多也只能到达“匠”的境界,永远成不了“家”,而且绝对没有特例。因为一个人的天赋决定了他(她)的灵性和创造力,缺少了这两样最关键的东西,再勤奋也是没有多少用的。只是,由于“神童”的不可推广性,再加上那些“神童”在其他方面的表现确实非常的差,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到最后也是不了了之了。
在现代社会,那些小孩子们都过的很辛苦,在学校里被摧残了一次还不够,那些父母们还会帮这些小孩们报这个或那个的学习兴趣班,真的有兴趣,倒也还能坚持下去,但是如果没有兴趣的话,那就真的是非常折磨人了。陈扬始终觉得,为人父母的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制性的加诸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明知道这种方式弊端很大,自己已经被荼毒了,为什么还不放过自己的孩子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