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汝阳刘毛笔

老人说“刘家毛笔为秦朝大将军蒙恬创造的,后来经过蒙恬将军的手下文书刘氏先祖刘寅传承发展至今,被历代的文人墨客视为文房精品。”

老人已经是汝阳刘毛笔的第六十六代传人,谈起毛笔,这位一辈子与制笔打交道的匠人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汝阳刘毛笔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素来有“北有沁阳刘,南有湖笔”的美誉,著名的书画家欧阳中石在用过汝阳刘毛笔之后,曾挥毫写下:“彩颖中山秀,兰亭古韵流,生花传翰采,藉有汝阳刘。”汝阳刘村一直有“毛笔之乡”、“妙笔之乡”的雅称。

春秋战国时期对笔的叫法不一,有“笔”、“聿”、“拂”等多种名称,直到秦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才统一称作“笔”。《项城县志》中曾记载,秦时,大将军蒙恬在外征战,需要1定期写战报呈送给秦王。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直到有一次蒙恬在巡察中突发奇想,试着用兔子尾巴上的毛制成了笔,这种笔书写起来既顺手又轻松,速度还快。后来经过反复的观察、实验,不断地对笔进行改进,把动物的毛发和植物麻一同浸泡在石灰水中,再用丝绳缠绕扎紧,将竹管的一端镂空,把笔头插入竹管中使用,写出的字自然流畅。比用刀刻或者竹签书写方便多了,于是就慢慢发展了起来。

蒙恬率军驻扎在上郡(今陕西省绥德县),威震匈奴。蒙恬之弟蒙毅任上卿,随侍秦始皇左右。蒙氏一家盛极一时。蒙恬率军队在外,蒙毅运筹帷幄于内,当时的文武大臣没有人敢与之争高下。

而当时的扶苏,秦始皇的大儿子,贤能温厚,体恤民情。当秦始皇大开杀戒,“焚书坑儒”之时,扶苏挺身而出,劝谏他的父亲说:“天下刚刚平定不久,远方的百姓黔首还很混乱。儒生们都是效法孔圣人的,要把他们处以极刑,恐怕人心不服,天下益发不安,请父皇仔细想想吧!”

秦始皇一听,怒气顿生,喝斥道:“反动儒生们一贯标榜私学,复古乱今,蚕食天下,你怎么不过问过问,偏要为他们来求情呢?”于是,秦始皇罚扶苏离开咸阳,到上郡去作蒙恬的监军。扶苏到了上郡蒙恬军中,与蒙恬共谋军机,往来友善,关系密切,交情甚厚。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东巡途中,因旅途劳顿,突发中暑,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平乡县东北)。在临死之前,他嘱咐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掌管皇帝车马的官)兼行符玺令(保管皇帝玉玺、分发诏书的官)赵高说:“快写信给扶苏,叫他立刻动身回咸阳。万一我好不了,叫他主办丧事。”诏书写好之后,还没有发出去,秦始皇就晏驾了。

秦始皇的死讯只有李斯、公子胡亥(秦始皇的小儿子)和赵高等几个人知道。李斯等密不发丧,外面连众大臣也不知道。本来蒙恬的弟弟蒙毅也陪同秦始皇一道出巡的,随侍在秦始皇身边,恰巧在秦始皇病重时,蒙毅受命祷祀山川,暂时离开了秦始皇。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颗深埋在秦王朝内部的“定时炸弹”,却恶性发作起来,那就是混在秦始皇身边、潜伏在秦王朝心脏的赵高。

赵高这个狠人,原来是赵国贵族的后代,为了报赵国被秦国灭亡的仇恨,他阉割了自身,混入秦宫,当了一名宦官。由于他善于伪装,常以假象出现,投机钻营,投秦王所好,逐步骗取了秦始皇的信任,于是青云直上,除所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外,还兼任了公子胡亥的老师,取得了胡亥的好感。由于赵高的弟弟赵成私自处死两个家奴事发,事情牵扯到赵高。赵高为了保住弟弟赵成的活命,私自放走了赵成。这件事被人告发,秦始皇下令逮捕了赵高,并让蒙毅审理赵高一案。蒙毅按律审理,赵高当斩。由于胡亥向秦始皇哭诉求情,秦始皇养痈遗患,最终没有处死赵高,反而很快又官复原职,为秦帝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也使赵高和蒙恬兄弟结下了深仇大恨。

秦始皇一死,赵高头顶的“泰山”搬掉了。他觉得改朝换代、“兴灭国、继绝世”、为赵国复仇的时机已经成熟,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大显一番身手了。于是便怀着仇恨心理,展开了疯狂的反攻倒算。

首先,他利用秦始皇的玉玺和诏书在手的机会,挑唆年幼的公子胡亥说:“皇上丧前没有给各王子发诏,而只赐书给长子扶苏。如果扶苏袭了帝位,你连尺寸封地都没有,怎么办呢?”

胡亥说:“父皇在世的时候,就取消了“分封”制,先生提它是什么意思呢?”

“不!”赵高说:“我的意思是要告诉你,正是抓权的机会。权柄在手,你就可以号令天下,失去机会,你就会为人臣下,受制于人。回想一下昔日商汤杀桀,不为不义;武王伐纣,不为不仁;卫君弑父,实行德治,连孔夫子也拍手称赞。你如果能先于扶苏,代父即位,实行“仁政”,恢复“礼治”,那谁还不说你好啊!”

胡亥果然被赵高说动了心,向他探问夺权的办法。

赵高说:“这个事不把李斯拉过来,还办不成,我替你去说服他。”

于是,赵高找到李斯,说:“陛下死前赐给长子扶苏的玺书,还没有发出,现都在胡亥手中,这事谁都不知道,定太子全在丞相和我一句话,你说该怎么办?”

李斯奇怪地问:“既然陛下赐书长子,咱们作臣子的只有谨遵遗命,为什么又要议论这个事呢?”

赵高碰了钉子,贼心不死,眼珠“骨碌”一转,又想出一条“毒计”。他装出关心李斯安危的神情,说道:“君候冷静地考虑一下吧,你的能力是不是比得上蒙恬?功劳是不是比得上蒙恬?深谋远虑是不是比得上蒙恬?不结怨恨于天下是不是比得上蒙恬?取得长子扶苏的信赖是不是比得上蒙恬?”

李斯说:“你说的这五个方面,我都比不上蒙恬。可是你说这些是何用意呢?”

赵高孤注一掷地说:“用意很阴了,如果扶苏继位,一定要用蒙恬为相,请问君候,那时你将置身何地?自我受诏教习胡亥以来,深知他“德”、“才”兼备,秦诸公子没有谁能比得上他的。因此,为使君候不失重任,我想正好趁此机会立胡亥为太子,让胡亥继位,望君候三思!”

李斯坚决地说:“我原是上蔡一个平民百姓,多亏皇上信任,才青云直上,直至擢升丞相,进爵通候,子孙都是高官厚禄。陛下临终,又以安危存亡之言叮嘱于我,我怎能背叛?请你再不要说了,免得我得罪了你!”

赵高一听,不禁打个寒颤只好使出最后一招,对李斯进行威胁恐吓说

“你能随我的意愿,不但能保住爵位,而且不失代代封侯;如若执迷不悟,灾祸马上降临,不但自身难保,还要累及子孙,何去何从,请君候再仔细思量一下吧!”

赵高这一恐吓,果然见了效。李斯这个人,虽然曾经是秦始皇的得力助手,但他有着浓厚的自私心理,关键时刻背叛了秦始皇,最终导致了他自己的毁灭被杀,也导致了大秦帝国的灭亡。

在阴谋家、野心家、反动复辟势力的总代表赵高的胁迫、威逼下,李斯终于屈服了。本来握有实权,能够左右局势,却顾及自身的利益而放弃斗争,屈服于邪恶,结果与赵高、胡亥沆瀣一气,助纣为虐,狼狈为奸,上演了一出历史上最惨烈、最卑鄙、最肮脏、最令人惋惜的悲剧。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由于李斯姑息养奸,赵高的阴谋得逞了。他接着伪造秦始皇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昭告天下,进而立为二世皇帝,又私写假诏,以“不忠”、“不孝”、“不尽职守”的罪名,派使臣去上郡,逼令扶苏、蒙恬自杀。随后,蒙毅也被赵高陷害致死。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沙丘之谋”。这是赵高一手导演的颠覆秦始皇政权的一场令人切齿的政变。

蒙恬死后,其部下亲密随从刘寅,亲眼目睹了这一悲剧的发生。自己跟随蒙恬征战多年,深知蒙恬是一位战功卓著、光阴磊落、亲密友善的官长亲朋,对于蒙恬蒙冤屈死,刘寅万分悲愤和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