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汝阳刘毛笔

于是,刘寅串联了同是蒙恬帐下的亲密随从,阳城(今河南商水县)人陈武和张贤等,把蒙恬和扶苏的尸体掩埋起来。

第二年,即公元前209年,又把蒙恬和扶苏的尸骨移到了阳城安葬,就是刘寅、陈武、张贤的家乡地。

这就是现在仍存留在河南商水县舒庄乡的蒙恬墓和扶苏墓。刘寅解甲归田后,就为蒙恬守墓,还把蒙恬的制笔技艺传承了下来,继续完成蒙恬未竟的制笔事业,使毛笔文化得到发扬光大、流传千古。

东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谢安,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和王羲之志趣相投,情同手足,并且又是儿女亲家。

有一年的秋天,谢安回太康老家省亲,路过项城汝阳刘村。因其早闻“御笔坊”大名,便购得数管上乘汝阳刘毛笔。回到南京后,送给王羲之几支。王羲之挥笔写下了《黄庭经》,顿觉洒脱流畅,婉转自如,拍额称奇,连声赞曰:“妙笔!妙笔!妙笔是也!”王羲之从此与汝阳刘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刘两家常有书信往来。为表谢意,王羲之为刘氏先人刘天运抄了一份《黄庭经》送之。这份王羲之为刘天运所书的《黄庭经》,本为刘氏传家之宝,不幸毁于隋末的兵火之中。刘氏族人世代相传,记忆犹新,“羲之妙笔”的故事流传至今,汝阳刘村也被世人誉之为“妙笔之乡”。

有次苏东坡在陈州小住,正巧他的妹妹苏小妹,妹夫秦观也在陈州。兄妹相聚,欢天喜地。席间谈诗论道,诗来词往,极尽潇洒。

当苏东坡闻知汝阳刘“御笔坊”离此只有百十里路程,于是兄妹几人策马来到汝阳刘。

当刘氏族人得知名满朝野的大学士苏轼及其家人前来,大喜过望,热情接待。苏轼深谙笔之神奥,于是提出制作几支“鸡毛为被,狼毫为柱”的毛笔。刘氏族人按要求精制而成,献于苏轼。苏轼随即展纸挥毫,运笔自如,十分满意,连声赞曰:此笔真乃极品圣物也!从此汝阳刘毛笔系列又添新贵。后来,刘氏族人就把这种毛笔命名为“东坡鸡狼毫”,流传至今。

当然,和汝阳刘毛笔有渊源的故事不只这些。汝阳刘的成功自然也和其复杂的工序有关。

“俺刘家毛笔工序严谨,要历经分毛、脱脂、去绒、装毛、齐毛等128道工艺,具有尖、圆、齐、健‘四德’,齐、垫、切、梳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

老人做笔极其讲究,一手拿着经过处理后的羊毛,一手拿着牛骨梳一遍遍地梳理,仔细把杂毛夹掉,直至把羊毛理顺,露出有光泽的锋芒。每当做好一支笔他就用双手捧着,爱不释手。

如老人所说,汝阳刘毛笔做工精细,不仅仅有128道工序,还同时具有“三义”“四德”的重要特点。

“三义”指精、纯、美。

“精”指百余道工序的操作一丝不苟,

“纯”指选料严格细腻,

“美”指笔头形、色及配合的笔管完美统一。

“四德”为尖、齐、圆、健。

外饰讲究美观大方。

此外,选料也十分的考究,需要精选特定区域的羊毛、狼毫、石獾、汉松尾等上等原料,狼毫要刚中有柔,羊毫要柔中有刚,兔毫不仅要富有弹性,还要选择秋毫取健、取尖,春夏毫则不要。狼毫的选择必须要到东北去采集过冬的黄鼠狼的狼尾毛来制作。然后按照长短粗细归类,不可错置。

但事不随人意,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钢笔、圆珠笔等书写工具的增多,毛笔开始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汝阳刘毛笔也渐渐走向末路,但固执的老人却力排众议,认为毛笔承载了中华传统书法文化,一定会有用武之地,老人曾说过:“经典的东西流传千年肯定有它的重大价值,大家会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可贵,只要认准形势,在发展中创新,小毛笔可以做成大产业。”

于是在近十年来,老人带领其他传承人不断地探索创新,他在传统制笔的工艺基础上研发出的紫毫笔“头刀贴锋”制作技艺,其笔笔头锋颖清晰,顶口齐,无杂毛和废毛,笔身光、白、园、直,美观新颖,订购者络绎不绝,荣获河南省科技成果奖诗词书画文章系列套笔荣获北京第25届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金奖。

紧接着老人又发阴了狼毫笔“干磕干压”制作技艺,开创了用狼毫制笔的新领域。

而徒弟们受老人影响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每一支笔都是文化的传承,不好的材料宁可弃之不用,也不能以次充好。”

老人说昔日的皇宫御笔今日走向了大众,得到了普及。感到十分的自豪。做毛笔是个精细活儿,贵在一毫一厘的坚持。传承汝阳刘毛笔技艺,就是传承历史文化。

“俺刘家传承几十代的毛笔制作技艺能在我这一代弘扬光大是我们家族的福气,我一定倾尽全力把这一技艺传下去,留住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的记忆!”

就像“文治毫毛安天下,武修长城定太平”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认识、了解不同的传统文化,我也相信终有一天会有更多的人像老人一样在面对新时代的发展,依旧坚持着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老人的这种传承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有一天你买到了一支刻有“汝阳刘”的毛笔时,希望你可以抽出一点时间了解、诉说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