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早晨要和尸佼讨论一下‘宇宙’和‘上下是相对的’等关于大地是平的还是圆的问题……”
适点点头,又问道:“其余学派的人,来之后的安排,不要有不得体的地方。”
书秘笑道:“巨子放心,不只是我们要注意得体,他们也一样注意。本来子张之儒的招待规格是可以稍高一些的,他们在一些事上和我们的一些主张也有可以互相借鉴的地方,在一些道义上也有支持我们的地方,加上子墨子和他们之间的那点传承关系。”
“但是因为咱们和儒家的关系,所以子张之儒的传人主动说一切招待规格都和其余几派一样……儒墨死敌,他们不希望担上背叛儒门的骂名。他们已经是贱儒了,不希望做乐正氏之儒一样被人骂作媚妾。”
“嗯……所以乐正氏之儒的一部分,希望咱们不要接待,反正讨论一下文法、语法、修辞这些事,属词比事之事也不急于一时……”
第三百一十一章 分化融合结盟对抗(二)
适明白其中的意思,儒墨两家之间仇怨不是一天两天了,而且因为儒家数分,如今又有发展,这使得墨家这边招待的时候要做很多选择。
如果适和七悟害中的一个出面见了一家的领袖,其余的规格也都得一样,不然那就算是墨家钦定了那一派才是真正的儒学——斗争到这个地步,敌人的重视程度也是一种派别正统的资本。
后世有言,儒促墨生、墨促儒变,仲尼去世到孟子、荀子出生之前,墨家全面批判儒家,后续的大贤则是修补了被墨家批判的一些漏洞,再加上墨子去世后墨家解体三分、孟胜违反了组织纪律把墨家精华葬送在了阳城,最终两大显学之争也落下了帷幕。
农家就一个领袖人物,墨家这边于情于理都必须要巨子出面,而分裂的儒家不管是因为儒墨的仇怨还是因为儒家的分裂,都使得适不可能去和他们谈。
原本历史上,墨家三分,各自继承了墨家的一部分道义。
剩余一部分和道家融合,属于是觉得利天下无望的消极派,于是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尊于名,不忮于众,逍遥仁爱,兼爱非斗,继承了墨家道义中的“兼爱”和“平等”。
一部分裘褐为衣,跂跷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这一波人在孟胜死后又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要利天下只靠自己已经不行了,于是入秦要去终结乱世;另一部分留在宋国,坚守非攻之义,帮助各国守城,接济贫苦。
最后一部分,则是继承了墨家的逻辑学和数学、光学和静止力学,整日辩论,研究,想要把天下的道理都辩明白了。
历史上的墨家三分没有发生,因为墨子死前适来到了墨家,在商丘完成了墨家的改组,墨子死后传至禽滑厘最终又传到适这一边,无论是威望、军内声望、弟子人数、意识形态解释权等,都使得墨家的分裂暂时不太可能了。
可儒家不一样,仲尼去世太久了,而且儒家以修身为主,并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使得儒家分出许多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