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余方向的楚军和魏韩军像是有默契一般,并没有调动。
魏韩和楚都很默契地想要把这场战争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既是要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就不得不又重新采取春秋时候类似于约战的方式。
若不采取这种有些复古的战法,局面很可能不受控制,使得战局超出魏楚韩三方的预料。
楚王不希望战争扩大,而是希望这是一场关于郑地瓜分的战役。
魏韩也是一样的想法。
如若不然,那将是一场从鲁山一直延续到许的绵延数百里的战场,侧翼中军主攻佯攻的配合,将会卷入魏韩楚三方近乎大半的军事力量。
这对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可能是楚国不可接受的。
这一次楚国集结的野战部队约有四万,不包括支援的农兵辎重。
其中还有一部分精锐的楚王车广骑兵车兵、以及一部分手段相当可以的弓手。
此时的火药使用技术下,魏韩楚三方的弓手都是强于他们的火枪手的,只不过精锐弓手的数量不多,用一次就要消耗许多,那不是各国可以支撑的起的。
训练这样的一批合格的弓手,至少需要四五年的时间。
的确,经过四五年训练的弓手强于火绳枪手,然而面对火绳枪三个月的训练周期,弓手已经越发难以适应烈度越来越大的大争之世了。
现在楚军正在修筑营垒,他们作为战役的发起方,是要选择主动进攻的。
但是在进攻之前要先准备营地,而且还要等待墨家支援的炮兵骑兵和一部分工兵。
墨家支援的几个野战的炮兵连队已经抵达了陈地,而数量大约四千多的骑兵尚且还在行军的途中。
数量越少,行军的速度越快,而且炮兵是先启程的,数量少集结起来也容易。
这一次楚国算不得名将云集,主要还是楚王中枢核心的一些贵族为主,楚王并没有亲自指挥作战,而是将作战的全权交给了和魏韩谈崩了而返回的大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