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2页

从而将楚国残余的封君力量们彻底围住。

西边南阳有墨家的驻楚军团不可以走、东边是墨家本营,楚国这些封君们其实只有一条向北背靠魏韩的路。

这些封君们还在坚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很清楚,如果放弃封地退入魏韩,那么他们就什么都没有了。

楚王没了,只要复国,将来还可以再立一个;封君坚持,楚便存在,诸侯出兵,那楚国便可复国。

楚国封君们还有一定的力量,只要撑到诸侯出兵就行。

可若是适的目的真的是攻下阳夏之后直扑许,切断楚国封君北逃的路,那这一切谋划便都毫无意义。

诸侯何时出兵?到现在还没有结果。

阳夏距离许地百三十里,以墨家的行军速度,攻下阳夏最多五日就可以兵临许地。

本来以为当年逢池会后阳夏等地花费众多人力物力可以阻挡墨家西进中原的路,哪曾想那些激起过民变和起义的堡垒,居然连一次进攻都没撑住就被攻下了。

阳夏又是大城,而越是这种大城,反而越好攻,因为不可能把整个城邑都修城那种棱角的防御体系,再说阳夏的铜炮数量虽然相对而言不少,可怎么比得上墨家那边?

当初的中原盟约的目的,只是希望阳夏和周边四堡能够拖住墨家主力两个月到三个月的时间,为魏、韩、楚联合出兵争取时间。

但现在看来,修筑阳夏要塞群的意义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另有谋士道:“云,天下九塞,最险者,无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九塞之三于楚。然墨家已得大别桐柏、申息之地。冥厄已无意义。”

“荆阮者,墨家已得丹阳,饮马汉水,荆阮之地尽归于墨。”

“唯有方城、象禾,尚未落入墨家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