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页

不过李毅来杭州毕竟是干正事的,而且还要麻烦杭州别驾,所以就安排了几个王府侍卫在码头等候别驾到来了,而自己则让刘某赶紧带自己去找那个卖棉花种子的商人去了。

李毅带着人走了,边上的官吏们倒是没有阻拦李毅的,其实也没啥好拦的,这些人虽然还没交税,但是有路贴,有公函,说明身份是正规的,再说人家船只还在码头听着呢,难道大船不要了啊?现在的问题不过是怎么收费而已。

此时的杭州城与李毅所熟悉的二十一世纪的杭州城位置差不多,乃是杭州郡的首付所在,历史上有些书籍记载杭州郡的首府乃是钱塘,其实现在所说的钱塘就是杭州,而在唐朝时候,武德四年改名为杭州之后,大家都是喊杭州的,至于之后再改名,那就是之后的事情了。

古代贞观年间的杭州城,规模自然是没有现代那么大的,具体的面积大概是从城南沿江一带发展到今天的武林门一带。由于运河的沟通,杭州成为货物集散地,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也逐渐增加,唐贞观时候,就已有15万余人。

要知道,整个兴元府,也就是汉中,也不过才十万人,这还要算上周边大小地区的总和,但是整个杭州城内,竟然就已经有十五万人之多,而在未来的开元年间,杭州人口一度达到了六十万人之多,都快比肩洛阳长安了。

不过见惯了大城市,尤其是前世李毅经常去杭州的,现在李毅诈一下子来了贞观年间的杭州城了,觉得那是又小又挤,因为是古城的缘故,街道设计虽然也有坊间,但是主干道比起洛阳长安来就小气的多了,但也有四五十米之宽了,看起来就有些小家子气了。

李毅虽然有些遗憾,但毕竟不是来观光的,乃是来干正事的,就快马加鞭的进了城区去找人去了。

好在刘某是生意人,经常往返洛阳和杭州对于路线也很熟悉,没多久,就带着李毅他们到了地方了……

第九百二十七章 你叫潘金莲吗?

卖棉花种子给刘某的,乃是老家在杭州的一名海商,名叫武窦青,作为海商自然也是生意人,与刘某在生意上多有合作,所以就很熟悉了,种子也多是从武窦青那边买的了。

有人就问了,一个海商怎么在杭州啊?确实,杭州不靠海的,只能从钱塘江入海,但那毕竟有段距离不是?

李毅那边就问了,刘某说了,那因为这武窦青跑的不是远航,他也就跑跑安南,安南是啥地方?就是现在的越南,当然面积小得多,此时越南的北越地区完全是在中国的掌控之下的,实际上在古代封建时代,北越一直都是在我们中国的掌控之下,说是自古以来都没有半点毛病的。

而跑远航的唐朝海商,那跑的地方就远了,足迹远达埃及,肯尼亚这些国家。

有些人就要问了,不对啊,唐朝不是海运相当不发达,造船技术相当差劲吗?

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考虑问题,要考虑时代背景,不考虑时代背景那都是耍流氓,唐朝采用的硬帆,远洋航行或许一定程度上不如软帆来的好使,但是在沿着海岸线航行的航路上,还有内陆河航线上,硬帆绝对比软帆来的好。

至于说航海技术方面,船尾舵就是唐朝时发明的,你说这项技术对于航海来说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