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页

村民们还搞了一个盛大的落成典礼,放了两百响从集上买来的爆竹。他们还请贾放为这吊脚楼起名字, 贾放便当仁不让地给写上“潇湘书院”四个字——

按照镜像空间的理论, 他大观园里有个“潇湘馆”, 桃源村就该有个“潇湘书院”——镜像嘛!

虽然这理论也不怎么经得起推敲, 但是贾放习惯了在大观园建一项工程, 桃源村就有一项与之对应, 这样也比较符合他的心理预期。

至于娃们的教育问题, 桃源村的村民与贾放达成了妥协:农忙期间,娃们晚上上一个时辰的课。大人也可以来听。

讲课的人是陶村长从最近的镇上请来的一个姓姜的老塾师,是一个被艰辛的人生搓扁揉圆, 快要被磋磨坏了的人物。

隔壁镇上没什么人读书, 也没有学堂, 这老塾师一向只能去地主或是富商家里坐馆。但他坐馆的富商家近来被人骗了一回,折了不少的本钱,只得把塾师给辞了。

陶村长捡了个漏,只用管住管饭的条件就把人请了回来,让他在书院后头住着。

塾师用来讲课的教材也是现成的,贾放拿了一本《小学语文》过去, 结果人家打开扉页,就变成了“蒙学经典”。

贾放想想:可不是么?后世小朋友们学习的课本, 不也是从前人无数的蒙学经典中总结经验,编撰而成的吗?

“‘人口手,上中下’呀……好, 好!”姜夫子绝对没脾气,只要有饭吃,有地方住,让他教什么,他就教什么。

贾放立时对姜夫子的工作热情产生了一点疑问。

于是,他递了一本人教版的《小学数学》第一册 到姜夫子手里,姜夫子一瞅:“《蒙学算术》?算术也要启蒙?”

贾放:“那可不咋地?”

他直接吩咐:“您必须得想个寓教于乐的法子,让村里的娃儿们开始学起这算术,将来要能写会算,才是这启蒙成功了。”

一听这话,姜夫子只得强打起精神,开始研究起小册子,琢磨怎么给村里的蒙童教算术。

贾放鼓励了一下姜夫子:“等村里的娃儿们两本书都学成了,我就给您转正,算是正式的教师编制。”

姜夫子:……转正?……教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