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页

当他听说“教师编制”意味着除了吃住之外还有每月固定的月钱,姜夫子终于动力十足,先自己把《蒙学算术》给好好学习了一遍,把里面的题都做了,但不确定是不是都做对,没法子只好来请教贾放。

贾放很豪爽地给了他一本《教参》。

但是“潇湘书院”在桃源村里还是没有受到村民们的欢迎。可能因为农忙还未结束,娃们的上课率还不是很高。

谁知,没过几天,贾放再来桃源村看时,竟发现“潇湘书院”开始受欢迎了,小小一座吊脚楼渐渐没办法满足村民们的需求,晚上上课需要排班并且“限号”了。

原因是贾放和陶村长商量了一回,决定让老村长这个庄稼老把式在娃们接受启蒙教育之后,再安排一节“农学”课,专门给娃们讲怎么种田:一年四时是怎么划分的,水稻秧苗该怎么插到水田里,刚种下去是什么样,灌浆时是什么样,什么时候可以收成……

其中还夹杂着带着野生稻种赶回来的老邵给大家讲解各种不同的稻种、田里的各种野菜,哪些能吃,哪些能喂牛喂猪……

刚开始有村民对此不屑一顾,大家每天都在侍候庄稼,娃儿们将来一下田,可不就天天的都在学这些个?

可毕竟村里有人去听啊——潇湘书院又不收钱,别人去听了,自己没听,不就亏了吗?

于是每天去听讲的越来越多,不止有小朋友,不少村民在听了一两次课之后也被吸引了。

“老村长讲得好生明白!”有些村民觉得要是自己来教娃,绝对教不出那样的庄稼把式。

“还是老邵讲得好,他说的那些,我种了那么多年的地都不知道。”

“啧啧啧……打猪草也有这么多的讲究?”

“还真是学到了,看来贾三爷说得对,让娃儿上学堂确实有些用处。”

“是呀,之前旁人总瞎闹,但现在想想,娃能写会算的有啥不好?去赶集做买卖也不怕被人骗了去了。”

“因为咱这不是那等只知道学‘之乎者也’的学堂呀!”

甭管是“共有”,还是“私有”,村民们对某一件新鲜事物的判断标准很简单,只要是真的有好处,他们就乐意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