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耗”,和“火耗”是差不多的意思,就是在征粮的过程中,先预估一部分损耗,武元这里的粮耗大约有一成五,这就意味着百姓原本要交一石粮的,现在就要再交上一斗半才能合格。
而“淋尖踢斛”,就更加神奇了。这是指百姓缴粮的时候,会把粮食倒进一个很大的容器之中衡量体积。米粮倒入斛中,难免会冒出一个圆锥形的尖。而官吏们见到这“堆尖”形成,便会奋力上前一踢,一脚下去,堆尖消失,粮平齐于斛中,原本的“堆尖”则全部散落在地,成了征粮过程中的“自然损耗”。
一听到这儿,刘名化心惊固然心惊,这心底也渐渐有一股子无明之火,腾腾地蹿上来——这算啥?
这征粮过程之中,原本就是归属于他们这些征粮吏员的灰色收入,到了贾放这里,竟然摇身一变,就要转变成为官府光明正大颁发于他们的俸禄?
所以他们额外的钱一文未得,好不容易“淋尖踢斛”得来的那一点点收入,竟然还要和县里那么多人一起平分?
这就是县尊大人口口声声的“以薪养廉”?
刘名化竭尽全力忍下了心里的怒火,一张脸依旧是平静如水面,缺乏表情,只向贾放又拱了拱手,示意他已经知道了。但是在和族中各位族老商议之前,刘名化不打算发表任何接受或是反对的意见。
这时候恰好李师爷插了一句嘴,问:“贾大人,今年依旧是让刘家‘包征’吗?”
贾放这回却没明白“包征”是什么意思,李师爷只好帮他解释:“就是刘家先垫付出所有需要的钱粮。之后县里的征粮役使下到乡里,征上来多少,就给刘家多少。”
贾放听着听着,忍不住望着刘名化笑了。
他实在是没想到,这刘家竟然这么无耻,除了征粮时县吏们这一道又一道的“粮耗”、“淋尖踢斛”之外,刘家竟然还能再插上一手,以这“包征”的手段,再挣一笔。
刘名化见到贾放的表情古怪,心里有点儿发毛,嘴上不敢示弱,只好问:“贾大人的意思是……”
贾放笑得人畜无害,看似随意,随口道:“我听说各县都是按照鱼鳞册征收粮赋。贵县鱼鳞册在何处,本官想要看看,开开眼界。”
刘名化登时转头等着李师爷,似乎在问:为何不向贾大人解释?
李师爷便耸耸肩——这就是袁县令不在会议现场的好处,但凡贾放有什么疑问,可以直接冲着刘名化去。袁县令在便不行。
这时刘名化只能硬着头皮向贾放解释:“大人,本县……本县没有鱼鳞册。”
“没有鱼鳞册?”贾放异常夸张地惊讶了一声,“怎么会没有鱼鳞册?我桃源寨那等小地方,土地都是归属我的,都有分给租户租种的鱼鳞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