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页

“大人,除却给这李宅留了千斤粮食外,共搬出米粮二百一十八石又七十斤。”天将黑时,常钰满头大汗的前来禀报。

刘鸿渐叹了口气,命人取笔墨来亲自写了张收据,盖了印交给早醒过来同样在长吁短叹的李敬明,着他凭此收据去山东布政司处领取银两,随后便带着一众人出李宅而去。

当晚,看着兖州城内排起数条长龙般的施粥队伍,刘鸿渐心情沉重。

山东与河南一样皆是人口大省,只兖州一府便有十数万人,四万斤粮食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

施粥只能保证人不饿死,即便他以这种方式限量控制,仍然撑不了几日。

是夜,刘鸿渐在兖州府衙思虑良久,提笔写下数封书信,以及不少盖了空印的欠条,第二日一大早便着亲兵骑马送去周边各府县衙门。

书信也很简单,以安国郡王、奉旨钦差之权命令各府县长官,在接到书信那一刻起,配合他分派的京营小分队征收所辖地域内所有士绅家的存粮。

除却给这些士绅留下安身之粮外全部征收,各府衙在得到粮食起每日施粥两次,不得浪费也不可饿死了人。

而那些用了印的空条,便是用来写收据的,为了防止本地官员舞弊,每个分队皆由他手下的亲兵掌控。

任务只有一个,让山东百姓活下来,为此,即便掏空了此地士绅的粮仓、被士绅们痛骂诅咒也在所不惜。

大明南北,哪个当官的还不知安国郡王的名头,此是个杀官抄家都不眨眼的主儿,得了刘鸿渐的军令,各州县的长官丝毫不敢怠慢和包庇。

不出几天,各地衙门外便都排起了施粥的长龙。

数天之后,整个山东境内的百姓都知道,曾经造福山西的安国郡王来了,来拯救他们了,他们的家人再不用饿死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不少百姓在领到粥后不是先吃,而是把粥放到地上对着碗中的米粥先磕三个头,才给家中老小食用。

百官讲气节,百姓讲义气,这是救命的粮食,谁救了他们,他们就记得谁,感恩一辈子。

与之相反,在山东境内的各大地主全部遭了秧,不仅承继数代的土地要被收走,连带存了数年的米粮也要收征收。

往日里和和气气的州县长官甚至对他们避而不见,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