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页

而另外一个大问题,关于演员的事情,这就需要李明豹亲自跑了。有着添林叔的牌子,在无线要借个人很容易,过去开口就能要过来,即便是周闰发这样的大牌,添林叔要人,他也得答应,关键就在于要跑。

这个跑是真的跑,这年月,移动通讯都还没有普及,想要找个人,先得打电话预约,然后要亲自去说,安排档期,调节时间,即便是添林叔的面子够大,你也不能让别人的戏拍到一半不拍了吧?就像雅姿姐,李明豹和她非常的熟悉,一般来说打个电话就能搞定。

但实际上压根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儿,因为雅姿姐现在是无线的红人。什么叫红人?对于香港影视圈来说,不是看你有多少绯闻(这年月还不流行炒作绯闻),而是看你有多少片子要拍。苏蓉蓉的角色红了,赵雅姿在无线的本就很多的片约现在变得更多起来,无数个剧组需要赵雅姿,即便不是演一号二号的主要角色,那也相当需要协调,即便李明豹与赵雅姿的关系好,赵雅姿都答应了,上面的制片也未必答应。

去跑主演的过程对于李明豹来说还相对的好一些,毕竟那些主演都是大牌,有着添林叔的面子,多少也能说好一些,就算李明豹搞不定,添林叔出面一样也可以。关键就在于那些龙套和剧组的幕后人员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让人烦闷。

要后世拍片,一部连续剧,导演安排助理编导做这些事情,助理编导一个电话打到群头那里,说好要多少群众演员,价格是多少,需要什么幕后,然后给公司幕后组打个电话,就能安排得妥妥当当,包括后勤问题,也可以在电话里面说得清楚,再累也累不到哪里去。

但这年月的香港,尤其是无线这里,要说群头,能够对得上号的就是邵氏自己,每天在邵氏片场拍戏的人不在少数。按理说这样就很好安排了,打个招呼就能搞定。

之前李明豹也是这样想的,但真正做起来的时候,他才知道这个活儿不好搞,真不好搞。他能像后世那样给邵氏打电话要人么?这就是扯淡,邵氏有人是有人,但压根就没有管理这方面的专业人员,一切都需要自己联系,那些在邵氏跑龙套的人,虽然人在邵氏,但他们可没有和邵氏签合同,你要找人,就得自己去跑,打电话,根本就没用。

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李明豹才发现,自己脑袋里面很多东西都是纸面上的,真正想要他自己做好,基本上很难。还好李明辉这个真正懂行的人在一旁帮衬,磕磕绊绊的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总算是把幕后的工作都给做好了。

当然,做了这么一次幕后,对于李明豹来说,也不是全无收获,至少《上海滩》里面那些叫得上名号的角色,都和李明豹熟悉起来,尤其是发哥,更是一脸谦逊。

虽然他现在也是无线的当红小生,但还没有到大红大紫的高度,作为一个在电梯门口站了三年的典范,发哥绝对是那种最为善于抓住机会的人,在知道李明豹不但是《上海滩》剧组的助理编导,还是《上海滩》剧本的编剧时,周闰发对于李明豹的感官,有了很大的改变,由开始的不温不火,变成了有事儿没事儿说两句。

这些是大演员的收获,至于那些龙套们,就更不用说了,很多之前在《楚留香》里面露过面的龙套和幕后,现在看到李明豹也不说他之前不合群,而是拍马屁,说李明豹前途无量。至于之前的一些怪话,那就呵呵呵了。

港人很现实,尤其是关系到自己的饭碗问题,那就更加的现实,虽然不至于有潜规则一类的东西,但要请李明豹吃饭什么的话题,还是比较多的。对于这样的事情,李明豹也没有完全装清高,一个都不给面子,尤其是在李明辉每次都笑着赴约的时候,李明豹更是觉得自己的这个哥哥虽然憨厚,但也不是傻子。

半个月的时间一晃眼就过去了,添林叔把剧本给六婶看了以后,六婶也相当的给面子,给《上海滩》剧组开绿灯,各项工作准备得有条不紊。

而明报上面的《明朝那些事儿》也开始连载了。由于《明朝那些事儿》是写历史方面的东西,在香港受众肯定不像武侠小说那样受众广,开始几天,压根就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

但之后在明报上面某位大学教授写的批判文章,算是彻底的把《明朝那些事儿》给弄火了。明报的办事风格趋于中性,中性就代表着不偏帮。明报很多时候,都有多方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