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现在的本田倒是没有大举进入中国的心思,前几年中国来日本引进摩托车技术,本田开始与嘉陵合作,重庆整车进口组装,这是本田七十年代的技术,就这样的产品国内吸收起来也十分缓慢,所以日本人是绝对不相信中国人能够在短期之内掌握轿车整车制造的。
本田公司更想与林强生合作生产汽车零配件,撬动中国汽车零配件市场,而且久米等人的态度也不是十分坚决,他们更想让林强生出资,最好把q200变速器这款手动神器的技术转让给本田。在欧美市场上这款流畅之极的变速器,已经连续多年位列手动变速器第一的宝座了!
接下来林强生参观了被视为“本田发源地”的枥木汽车研发中心,本田的历任社长多是从这里走出的。
他走马观花的参观了本田汽车的撞击试验场,日本车讲究溃缩性能,日本人称为缓冲吸能技术,其实这个概念是由德国人发明的,奔驰汽车首先提出并研发应用,而日本人却做到了极致。
给林强生做讲解的是一名叫川本信彦的高级工程师,他对林强生说道:“本田汽车追求最先进的性能,具有出色的轻量化、良好的节油性和完美的动力性,以及不输于德国车型的安全性!”
川本信彦用一辆正面被撞得稀巴烂,而驾驶室却只是轻微变型的思域说道:“在我们的车身前部和后部,运用了最先进的缓冲吸能技术。这种技术能够保证汽车驾乘人员的安全,无论是从正面还是后面迎受到的冲撞,我们都力求减少给驾乘人员造成的伤害。说到底汽车安全的核心是人的安全,关键不在碰撞中保证车不变形,而是保证里面的人不变形。而汽车撞击到人的时候,车壳越硬撞击的瞬间越短,转移到人身上的冲击力就越大,人伤得也就越重。采用了缓冲吸能技术,车壳能为乘员吸收绝大部分的撞击能量,这样就使得事故发生时死伤的风险大大的降低!”
林强生问了一个很脑残的问题:“川本先生,缓冲吸能用安全气囊不就行了吗,安全带也能起到缓冲作用啊!按我的理解,车壳越硬越好,这样撞击上去的时候我就不会有损伤了!”
川本信彦有些不敢相信林强生会这么说,他张口结舌地说道:“理想是那样,但是人毕竟不是钢铁,承受不住那么大的冲击力,而且车壳也不应该是承担挤压变形的主力,在剧烈的撞击中它也承受不住的!”
河岛喜好对林强生说道:“林先生,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高速行驶的时候汽车正面突然受到撞击,安全带就很容易把人勒伤,造成身体内部器官损伤。人的惯性加速度砸在爆开的安全气囊上同样如此,内脏器官和脸部都会受到严重冲击,甚至有可能瞬间致死,致残!”
他向林强生指了指假人的颈椎、脸部和胸部:“这时候,单纯依靠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就不是十分可靠了!请记住,我们目的是最大的减少人员损伤,这样良好的缓冲吸能设计就可以起到这一点重要作用。试想,用恰当硬度的金属,按照力学原理做成能控制折叠方向和幅度的结构,就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这就是我们设计汽车的理念,精确的利用缓冲吸能技术保证驾乘人员的安全!”
林强生惊讶的点了点头,在中国汽车工业界还没有这样的概念,也没有什么人研究这个课题,他赞叹地说道:“这可是非常考验设计和计算能力的!”
第762章 令人垂涎的本田技术
林强生以前一直以为日本人把汽车车壳做得那么薄,主要是为了撞击到行人的时候能够起到缓冲保护作用,保证行人安全,体现人文关怀精神,话说网上和媒体好多都是这么说的。
但现在看来,日本人这么做完全是因为他们把缓冲吸能技术做得很先进,已经不需要采用硬硬的车壳,保护行人只是这个技术的附加效果罢了。车速快的时候撞上去,再软的车壳也没有用,行人照样玩完。
而且他还从川本信彦这里了解到,世界各家汽车厂商因为计算能力的问题,缓冲吸能构造的设计有好坏之分,其吸能缓冲的效果也有高下差别。
日本汽车厂商在这个技术上投入很大,一个是因为日本地小人多资源有限,另一个可能是日本人的那种极致的精神,这个技术极其适合日本人的民族性格,粗枝大叶的美国人就喜欢硬邦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