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更是把汽车前后部分的缓冲结构称作为缓冲吸能结构件,缓冲区并不能完美诠释这个定义。
缓冲吸能构造与整个车体的刚性构造并不矛盾,而是相结合的,吸能结构位于车体的前端和后端,相对软。而位于中央的乘员舱框架结构不会有吸能效果,还是会尽可能做得硬。
这两个部分通常都是用不同的材料分开制造,前者大多用复合材料,而中间的框架则用超强度合金钢保护起来。它们组合到一起,发挥不同的结构作用。
最理想的整体车体构造应该是既有前后两端高效的撞击缓冲吸能区,又有一个足够刚强的乘员保护舱。速度不太高的碰撞下,由吸能区去吸收和化解冲击力,尽可能让冲击力少传递到乘员身上。
一旦碰撞速度太高,吸能区溃缩完了,冲击力依然没被吸收完,剩下的乘员舱也不会再试图去吸能,而是会依靠坚固框架以硬抵硬,保证乘员有尽可能多的生存空间,不被挤压致伤。因为大多数车祸,乘员都不是撞死的,而是挤死的!
呃,想想就惨,当然除了一撞就散架的车除外!
车体的“软”和“硬”的构件相融配合,缓冲区不仅自身会折叠,也会在折叠过程中将一部分能量传导到刚性座舱的结构上,让整个车身分担冲击力。
这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80年代的中国汽车业还达不到这种设计水平!
林强生几乎是立刻就想到了要把本田的技术学到手,又想到了刚刚在加州收购的皮克斯,本田没有向他展示他们的计算设计能力,但他觉得日本人一定有很强大的计算机设计中心。
而皮克斯的设计能力也是非常先进的,它的母公司工业光魔号称其电脑技术仅次于美国军方,当然外界也是这么认为的。
林强生完全可以利用皮克斯先进的电脑技术,结合力学原理设计缓冲吸能结构,或者再延伸一下,研发出自己的三维汽车设计软件!
他发觉这倒是个很有前景,很有意义的事情,把皮克斯的电脑技术运用到汽车工业设计上,可以让中国汽车设计水平前进一大步!
川本信彦继续道:“实际上,再好的吸能区效用也是有限度的。以目前吸能结构技术,能在64kh以内的碰撞中,还是要满足实验室条件,包括撞击对象、角度等,做到基本不让乘员受到致命伤害。当然真实环境里的碰撞比实验室复杂得多,也没有两个事故是完全一样的,所以64kh只是一个参考标尺,绝不是说所有低于这个速度的事故人都会没事。超出了64kh,比如说100kh发生的碰撞。显然,这种速度的撞击能量已经大大超过现有的缓冲吸能技术的化解能力,乘员的伤亡程度无法保证。这不是厂家为达到各国碰撞测试的应试要求,就不再去提升保护能力,而是以现有技术根本就做不到更高。无论是德系还是美系,都做不到这点,包括日本其他车厂也达不到,而目前我们本田汽车在行业内是做得最好的!”
看到本田宗一郎脸上矜持的表情,以及河岛喜好、久米是志等人一脸的傲娇。
林强生反应了过来,赞同的点头说道:“实在是了不起的技术啊!本田先生,这个缓冲吸能技术非常非常了不起,也很重要。它能最大限度的保护乘员的安全,而且我发现就连行人的安全它也涉及到了,这个技术确实是个好技术,试想每年能够减少多少交通事故的死亡率,的确值得大力推广啊!”
本田宗一郎等人点头称是,也十分赞同林强生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