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有航空界著名的动力专家吴仲华、马凤山,还有空气动力学家沈元,航空学专家季文美,力学、结构振动专家张阿舟,航空专家胡溪涛,业内首屈一指的结构强度专家黄玉珊教授和付祥炯教授等等。
当然,这些专家学者每一个都是院士一级的人物,每一个也都是航空教育家,桃李满天下。
张爱萍尤为介绍了胡溪涛等人,1981年胡老担任了航空工业研究院的副院长,82年调任航空工业部任飞机局局长,1984年他写给中央的一封关于大飞机发展方面的信件引起了重视。
1985年胡溪涛离休后也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大飞机制造事业,1986年他与北航校长沈元、南航校长张阿舟、西工大校长季文美,联名向286同志上书《千方百计尽早提供和使用国产干线飞机》,四位老专家也因此获得了“航空四君子”的雅称。
已经退休在家的胡溪涛对于祖国发展航空事业的心情非常急迫,他从1984年开始先后多次谏言多方奔走,中国要制造自己的大飞机,不能完全依赖国外。
可是这几年却眼看着运-10下马了,转而开始和麦道公司合作组装麦道-82,这种让自己的大飞机下马,研发团队解散,完全依赖国外的做法让胡老极为失望。对于这种做法他很不认同,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中航技开始召集c75飞机项目的研发人员,胡溪涛很快就得知了消息,并且主动赶了过来询问情况,项目组征求了胡锡涛的意见后,也就把他算作了主要人员之一。
而胡老也是这些人当中最积极的一个,他还亲自打电话告诉了另外三名校长,邀请他们关注甚至加入中德c75中型支线客机项目。
虽然德国人搞的是支线飞机,但是据他看到的资料,觉得这款飞机的技术非常有前瞻性,发展前景很好,中国的大飞机眼下是搞不成了,但是中型飞机搞好了也就是给大飞机打下基础了。
听说这次是由东星集团参与,四人在了解了一番项目的投资情况之后,毅然的参加了项目组,而且还带上了他们的学生,带着课题前来。
……西北某飞机研究所,陈迎春正坐在桌子上思考着他的未来,有要好的同事走进了办公室,看没有旁人,上前打断了他的思绪:“迎春,你想什么呢?”
陈迎春摇了摇头:“胡思乱想而已,没什么要紧的。”
要好的同事低声问道:“听说了吗,上级单位要在所里招募民机研发人员,你是气动方面的能手,很可能把你调过去呢!”
同事羡慕的话语让陈迎春也有些心动,但他紧接着摇了摇头说道:“我是军机项目出身,能去搞民机吗?”
同事叹了口气说道:“嗨,现在的603所哪像以前啊,所长巴不得把人都派出去赚外快呢。我听说这回西飞和咱们所都要参加这个民机项目,你说会不会是麦道-82啊?”紧接着他又摇了摇头:“可是上飞那边的人多着呢,也用不着咱们呐!”
陈迎春也挺纳闷,不知道这回是哪家的民机项目,不过他也挺想参与的,毕竟现在国防经费越来越吃紧,所里现在处于没有项目没有资金的状态,大部分人员都没有项目,连工资都发布出来,而民机无疑是一条很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