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神奇的是,铜人内部可以灌入水银,如用细针准确扎进“穴位”,水银就会流出。由于具备这种“针入汞出”的奇特功能,每次太医院进行针灸考试时,就会用黄蜡把铜人体表的小孔和穴位名称封住,各个考生要根据老师出的题目,在铜人身上施针。若有水银流出,则考试通过;否则,就是不及格。
由此可见,我们先人的创意和智慧!
而在接下来的1207年,中国还成了世界上第一个针灸国家标准的国家。
因为在这一年,在中国医学史上最著名的医书之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诞生了。
因为它完成于北宋天圣年间,故又被称为“天圣针经”。
这一标准同时开创了一个伟大的创举:除了文本之外,还创铸了两具铜质针灸经穴模型,即“宋天圣针灸铜人”。这是第一次采用立体人体模型标注经穴部位,从而确保人们对于该标准腧穴定位的正确理解。
标准文本完成之后,分别以传统纸质书本式和石质碑刻式——全部文字刻于石碑上,向全国颁布,可见当时政府对于这一标准的极大重视。
该标准颁布后,便成为当时针灸教育和临床取穴的规范。例如宋代针灸考试卷上皆注明考生需依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答题,而针灸铜人则用来考核医学生和医官关于腧穴定位的掌握情况。
如此匠心独运的设计,使天圣铜人成为集医学理论、手工业技术和艺术灵感于一身的稀世奇珍,自然被其他政权的统治者所觊觎,据说在后来一次金国打败宋朝之后索要的战利品清单中,天圣铜人就赫然在列,不过最后当然没有索要成功。
宋朝的天圣铜人铸成后,一具放置在医官院,一具放置在大相国寺。
北宋末年靖康之乱,当时在汴京的两具铜人相继流落到民间,其中一具从此即告失踪,另一具则颠沛流离,几经易手,最后又从新回到了朝廷的手里,但是却被懦弱的南宋朝廷献给了蒙古,成为了蒙古帝国的贡品。
不过因为沦落民间太久,那具铜人,已经破败不堪,蒙古帝国接手之后,就立马着手开始整修。
据《元史·阿尼哥传》记载,元政府曾于元中统年间也就是1260—1263年,专门请来了尼泊尔著名工匠阿尼哥修整过此铜人,在铜人重新修好后不久,元政府又派专门的军队护送,将这具铜人由汴京转移到北京。
后来,元帝国灭亡了金国,又灭亡了南宋小朝廷,而后明朝又灭亡了元朝,天圣铜人也随之辗转,被带到了明代的太医院。
不过因为经过数百年战乱,四朝更迭,这时候的天圣铜人已被严重损坏,穴位名称也多模糊不清。
因此,正统八年也就是1443年,明英宗下令太医院仿照天圣铜人,再制作一具铜人,后世称这具仿制的铜人为“正统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