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话也代表着很多人的观点,自从安史之乱后,再有少数民族归附,大唐变多了这个担心。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对于归附的少数民族,都是选择打散后分配诸道。
其实回鹘人和安禄山相去甚远,他们没有安禄山的权柄,更没有安禄山那么多的精兵强将,不然也不至于灭国。但是对上柱国公的危言耸听,大家都选择三缄其口,不是他们妒忌鱼恩,也不是他们针对鱼恩,只是他们被天宝之乱弄怕了,确实很担心再出现那种情况。
在这种时候,无论是出于对鱼恩的打压,还是彰显自己的存在,仇士良肯定要站出来说两句。
“启奏圣上,老奴以为上柱国公所言不假,若是不分而治之,这么大基数的回鹘人要不了几年就会恢复些元气。当他们掌握一定的力量后,对大唐绝不是一件好事。”
也许是鱼恩的提议太大胆,也许他的意见实在荒谬,居然让两个争斗许久的老战友又站到一起。
可惜,同步只是暂时的,下一句话两人的观点又出现分歧。
“老奴以为,当将这些人打散后分配诸道。”
“老奴以为,当按照惯例,将这些俘虏发卖为奴,以充国库。”
两人的话虽然简单,但是却表明了一种态度,鱼弘志的建议明显是赞同鱼恩的话,算作这些人主动投诚。仇士良的话却是反对鱼恩的建议,认为这些人就是俘虏,不能算作主动投诚。因为投诚者算作归义,大唐当视如己出。而战俘则是战利品,任由大唐予取予夺。
世家门阀的选择不言而喻,早就磨刀霍霍准备瓜分战利品的他们,当然会选择支持仇士良。礼部尚书崔蠡带头,开始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
“启奏圣上,我大唐自立国以来,每战有所获,必重赏将士,俘虏充库。重赏将士以激励将士进取之决心,变卖俘虏以充实国库。所以将士悍不畏死,大唐国库充盈,此乃大唐百战百胜之根本。”
“况且,若是不严惩这些人,番邦外族会当我大唐软弱可欺,毫无后顾之忧,反正打输了也可算是归义。届时四方蛮夷皆毫无顾忌,大唐烽烟四起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