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则是典型的经济强国,与秦国一段时期内对峙,一个东帝,一个西帝,所以秦军压过去时,秦军心里都没一口气啃掉齐国的心思,结果号称带甲百万的齐国投降了…
燕国纯粹是太偏远,也有仅次于秦赵两国的骑兵,所以熬成了战国七雄。
“如今之西夷各国,与我春秋战国时极其类似。各国争霸,讲究实用。故而西夷各国有如大秦一统西洲者,必然如我中土赢秦。好在,天佑中国,西夷有教廷为祸,使得各国难以一统。蒙古西侵更使教廷元气大伤,这才有此时西夷诸国之繁盛,才有日心说东渡。”
“不过其大争之势已成,从正德年间至今,先有佛郎机之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为祸东南,现在又有荷兰人为祸。为的就是我大明的贸易之利,以贸易强国便是各国之国策。其策其行如海盗,狼子本性昭然。”
“臣敢断言,若非万里之遥,以西夷之国狼性,必然寇我大明,抢我财富以自足。”
饮着茶,缓着气,余煌酝酿语言。
其他人都看向入教的瞿式耜,瞿式耜低着头,一脸憋得通红。从治国的角度而言,教廷真的不是什么好东西。连人家徐光启都改口,表示入教是不得已,是为了获取西夷人信任以便弄来更多的西方典籍,人家是身在贼营心在汉。
余煌继续说:“再说这议会制度,与两汉地方三老制度无异。时过境迁,我大明只设县衙门,无乡镇衙门。乡镇及以下乡村,是地方宗族、士绅长者理事,以此节省过多冗员而产生的俸禄,也作为地方与中枢之缓冲。”
“西夷诸国,讲究文字契约,毫无忠信孝义之四维,靠着文字约束彼此。其国诸侯,多受限制,听闻意大利亚之国王,王权难出宫廷。何也?非君臣不努力,而是地方豪强势大,以民意为托,设立议会以对抗中枢。故此,意大利亚国虽是大秦发源故地,因上下不合,国力虚耗操纵于豪强之手,便难以效仿先人一统西洲。”
说罢,余煌拿起桌上誊抄的《澳门考夷录》晃晃,凝目沉声:“是故,臣以为西夷制度可以借鉴,并不可为根本。这议会制度,长久看来有学习效仿之必要。可将地方士绅纳入体系,利于管理。但,有太阿倒持之嫌。东林贼人裹挟民意,要挟中枢导致辽地战事一败再败。若有议会制度为其根本,日后必将尾大,对抗中枢。”
不屑放下澳门知县侯峒曾呈送的考夷录,余煌拱手:“君父所设三司,军政分流,监察独立,足以治国三百年。此策,不足以效仿。”
朱弘昭缓缓点头:“地方与中枢争利,自古皆有。我大明二百五十年,因太祖高皇帝仁慈,导致税收成为千古笑柄。朕继位以来,满目疮痍,日夜思索强国之策,革除积弊之策,不敢怠政嬉戏。唯恐社稷有失,子民陷身水火。”
“前首辅朱公《临潼小品》有言,杀有好杀与必杀之
分,周世祖轻天下人而好杀,我朝太祖重天下人而必杀。地方与中枢,权柄归属至关重要。杀十万人救千万人,非是残暴,而是善举。”
“如余爱卿所言,西夷正处于变革之中。我大明虽有中兴大势,正值改制为后世立法之时,故而当采集各家之所长,各人之才智,给子孙打好一个好基础。故此,西夷有所长,就该借鉴,但国情不同,也不可邯郸学步。吸纳改造,才是正道。”
“实不相瞒,朕属意这议会制度,下届相府可列为施政大策之一。一些话,朕不说诸卿也心里亮堂。现监察虽独立,可地方上还是有些不足。县下设立议会,纳入体系内,加重御史台权柄,多少还是有些好处的。让地方人有话说,不至于昏官胡作非为。”
给地方士绅监察权力,监督地方官员也是好的。朱弘昭不怕地方士绅做大,就怕士绅与官员勾结,欺压百姓。
历朝历代,搞出的政策很多的本意都是好的,可到了下面就变质。就是因为下面勾结严重,不给百姓活路,因为百姓没有话语权。现在也没有,但议会制度能让地方士绅与官员对立起来,不至于合起来一起欺负百姓。
士绅们是很在意在家乡的名声的,很多事情都是官员在干,士绅们里外当好人。只要给监察权,官员做的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