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为难的样子,赵仪道:“瀛王千岁也是宣大老人,与我父交情匪浅。这点人情,咱家还是要给的。”
“如瀛王千岁所言,有司多有为难。何也?乃各地亲藩不满,主子爷念恩,赐瀛王千岁国姓,爵亲王。当时就有非议,老唐王甚至大骂主子爷糊涂,放着哲宗皇帝诸子不封,封瀛王千岁为王,骂君父胳膊肘往外拐。”
“到了此时,瀛王千岁的封地一事,引发更大的不满。主子爷念感情,一边是亲藩的族人,一边是瀛王千岁这个贴心人,瀛王千岁说说,这让主子爷如何是好?”
朱秀赖恍然,原来是宗室施压,也对。文武大臣反对是因为嫉妒封地,实际上与他们干系不大。天下封王的数量终究有个底线,现在宗室子弟从军,可以打破世袭爵位这一条路,可以杀出更多的升爵渠道。
王位的数量恒定,他占掉一个坑,自然宗室那边就少一个。
意识到这一点,朱秀赖才真怕了,这真的已经不是可以拖的事情,为了腾出这个坑,宗室亲藩绝对会不断施压,直到将他的王位搞掉位置,或将他搞死。
他甚至一瞬间想到刺杀,毕竟他们那地方流行这种调调。一旦被得手,皇帝是不会为了一个死人来为难自己的亲族,为了维护皇室的体面,他相信事后皇帝绝对会低调处理。
他才正值壮年,好日子就在眼前,大仇得报,他现在只想安安稳稳活着享福,他不想死,谁又会急着想死呢?
“内相大人,还请指点小王一条活路!”
“这是自然的,若无这个心思,咱家也不会来瀛王千岁这里。毕竟日后真闹腾起来,只会让外人看笑话不是?”
他沉吟着,朱秀赖很识相附耳过来,赵仪压低声音道:“宗室亲藩之不满,在于国土外流在瀛王手里。若瀛王收宗藩子弟为嗣子,或许是一条转机。”
朱秀赖神色愕然,赵仪继续说:“以后闹起家丑来,宫里的脸面就没了。都是一家人,若瀛王千岁肯下决心,这事咱家来活动。说不好主子爷体谅,会再加封一个世袭侯爵给瀛王千岁。丰臣氏,也好有个后继以祀先灵血食香火。”
对其他人来说这种事情很难接受,可朱秀赖不觉得这有什么,只要能保住性命,延续这个集体,别说收一个嗣子,就是收一头猪做嗣子,也是可以接受的。
更何况,收来的是天家血脉,让赵仪无语的是,他没看到朱秀赖有什么抵抗情绪,甚至是一种惊喜…
没错,就是惊喜。
收养一个天家血脉为嗣子,在朱秀赖看来是赚大了,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集体以后的安危问题,还能彻底融入宗室亲藩体系。
更重要的是,赵仪肯说这话,绝对有皇帝的意志,这说明皇帝允许丰臣氏这个招牌继续出来。
两个方面下来,朱秀赖的心病都被治理好了,纯粹就是惊喜。
过继这类事情在朱秀赖的观念中是很普遍的,上位者给下位者过继一个子嗣过去,甚至会令下位者心安…
家主没儿子,收养弟弟为婿养子,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弟弟,婿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