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调任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762 字 11个月前

第一梯队完成调动,吃了一块年糕,细细咀嚼他开始调整第二梯队。

明年是乡试年,要举行秋闱。各处考官就显得比较重要,基本上乡试年的考官,忙完后都是加官的待遇。

而且大明历来是南北分榜,即北方有北方的试题,南方有南方的试题。不仅是因为疆域大,信息不畅才这样做的。而是南方教育兴盛,用相同的试题,北方会被虐死…

分榜不仅仅是考题不通,更重要的限制住考生的中举名额,南方再强按比例录取,再强能上去的人也是定数。这是重要的平衡举措,不能打破。

然而南北分榜制度现在让南方学子很是诟病,因为北方大面积扩土,多出蒙古三省、宁夏省、河套省、辽东三省、朝鲜省、瀛洲两省。

这些地方怎么说呢?设省之后会增加中举名额,但这些地方文化实力够呛,别说中举,能不能过秀才这一关都玄。这十一省多出的中举名额自己又吃不掉,只会便宜北直隶、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这些地方的学子。

等于平白给北方士子又大开了一堵大门,南方还是挤在一起瓜分那么点份额,谁能满意?

穷秀才举人老爷,能不能中举直接关系到有没有做官的权力。北方十一省,直接使得北方士子拥有过去近乎三倍的份额,南方现存士子少了不少竞争对手,可份额还是固定的,相互对比下,怎么能心平气和?

士子的主流思想动态的背后,是朝中官员的态度。

南方出身的官员占据七成,他们自然知道这种绝对优势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南北分榜制度不改,庞大的份额堆积下来,不需要一代人,十年三科下来,南方官员的优势就没了。

这个制度必须改,但不能取消。否则靠这个制度苦苦挣扎的北方士子还没喘口气,会被南方士子直接打死。

这种关系到官员来源渠道的事情,下面人有合适的意见也不敢说。这不是万历朝,是中正朝,这种东

西只有皇帝才能动。其他人插手进来,与触雷没区别。

基本上,管不住性子和手脚的人,都完了。

至于那些管不住自己口的人,还在混日子。

轻轻一叹,朱弘昭也拿不定主意,干系太大了。他一改,后世只有遵从的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稍稍一点没注意,就会被有心人钻空子。

提笔飞快写着各省考官配备,以及南北主考官。这是乡试、秋闱会试一次性配备完成。后年春闱殿试考进士时,还要再设立一批资格更老的官员担任主考。

南北分榜制度必须要改,他打算与叶向高、方从哲一起聊聊。

“送去相府交与国相。”

用印后,这份关系朝中大员调动、乡试考官安排的折子,由一名小宦官捧着送出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