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成王败寇。这个道理如果放在权力场上的话,对,但也不全对。
玄武门之变的几个核心人物的结局,确实算得上是成王败寇。得胜的李世民如愿以偿地成为皇太子,并控制宫廷,总揽大权;失败的建成、元吉被诛杀,家族男丁被诛杀殆尽,全部在皇室宗谱上除名,不被留下任何反攻倒算的机会;李渊也被李世民派人牢牢地保护起来,名为护卫,实为软禁——他也是这次政变中的失败者,虽然保留了一个帝王的体面,但是失去了帝王的权力和自由。
但是,胜利者应该如何对待那些失败者的党羽呢?
如果照旧把这些党羽们当作败寇,将他们一网打尽,并且肉体消灭,无疑是最愚蠢的一个办法,它不仅不能增强胜利者的实力,还把那些可以收为己用的力量全数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更何况李世民的势力与太子党、齐王党之间盘根错节,相互之间交集很多,不是简单画一道线就能分出哪些是建成、元吉党羽的。比如玄武门前发动猛攻,还差点掉头攻破秦王府的东宫右护军薛万彻,他的哥哥薛万均却是秦王府右二护军,是李世民心腹。若是太子党薛万彻被肉体消灭了,那把功臣薛万均置于何地?难道还要株连过去,让秦王府旧将们心寒?
但是,将这些人都放了的话,一样很危险。谁能保证这些党羽中不存在建成、元吉的死忠分子,要誓死为主报仇,或者在暗地里兴风作浪,颠覆李世民的政权?史书上,游侠义士们为死去的旧主复仇的故事还血淋淋地跃然纸上,都是心慈手软者的前车之鉴。
进入了这个权力游戏之局,就容不得半点温情。
所以如何处置建成、元吉的旧部,是一个大问题,考验着李世民的政治智慧,既要让朋友多多的,敌人少少的,又要避免给将来的安全留下隐患。当时有人建议,其他党羽就不要牵连了,只把范围限制在原来东宫、齐王府的左右近臣,大约一百多人。这个方案是李世民手下诸将都能接受的,毕竟当初他们决意跟着李世民发起政变的时候,原本就已经想到,万一这件事情失败了,他们都没有活下来的可能。
但是尉迟敬德反对:“有罪的是建成和元吉,要是株连到支党,朝局就没法安稳了!”
这样的话,也就只有尉迟敬德有资格说。要是别人这么说的话,难免要担心李世民会怀疑他是否有什么私心,要包庇建成、元吉的党羽。但尉迟敬德不会,他是在玄武门里救了李世民性命的人,还亲手射杀了李元吉,纳了投名状,对李世民的忠心没有任何死角。李世民对尉迟敬德也是毫无保留地赏赐,把整个齐王府内库中的金银财宝全都赏赐给了尉迟敬德。
不过,即使是尉迟敬德,说这句话的时候仍然留了余地,他说的是不能株连到“支党”,而不是“余党”,杀一百多个太多了,把建成、元吉的那七八个心腹给杀了,也就足够了吧!
毕竟李唐开国的战争中,李渊对叛乱者的惩罚非常严厉,王世充手下十几个主要大臣,都是被直接拖到洛阳城外砍了的。爹都是这么做的,李世民这当儿子的应该也差不离。
但李世民的想法,似乎有些不一样。
当初在玄武门外组织强攻的冯立、薛万彻、谢叔方,差点把人手空虚的秦王府捅了个透心凉,罪责不可谓不大。就连薛万彻的哥哥薛万均都未必敢把他保下来。而李世民只是把手一挥,说道:“他们都是在做自己的分内事而已,是义士,没什么可怪罪的。”亲手赦免并释放了他们。
而原太子洗马魏徵,应该是建成当之无愧的铁杆心腹、头号智囊了,当初设下步步为营的妙计,一点点把李世民困在秦王府中,要不是李世民当机立断掀了桌,可能太子建成真的可以按部就班地继任。魏徵还嫌正常操作不能保险,预料到李世民掀桌的可能,所以一直劝说建成直接对李世民采取肉体消灭,只是建成一直没真的狠下心,等到狠下心的时候,李世民已经得到消息先行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