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来自大唐天子的邀请函

长安城里,突厥使者执失思力再次请求觐见唐皇李世民。

时过境迁,时移世易,四年前他来到长安的时候,突厥大军正在城外的渭水便桥边饮马,整个长安城都盼着可汗能握手言和,收兵北归,那时的执失思力,何其志得意满。而此时他受颉利可汗之命而来,则满是失败的酸楚和屈辱。

入宫之后,执失思力在殿前下跪,代表颉利可汗向唐廷谢罪,请求举国依附于唐朝,并且承诺,颉利可汗自己也将亲自入朝,接受大唐天子的处置。

和上次执失思力所受的雷霆盛怒,乃至差点要被李世民斩首的惊险情节不同,唐廷君臣对执失思力十分客气,皇帝十分仁慈地接受了他代表突厥所提出的请求,还以莒国公唐俭为鸿胪卿(相当于外交部长),与执失思力一同返回突厥王庭安抚突厥所部。唐俭是突厥人民的老朋友了,多次出使过东突厥,派他再次出使,无疑是一个善意的信号。

不过,执失思力也明白,仁慈是强者才配拥有的,唐廷的仁慈,意味着这个不可一世的突厥帝国,此时已经日薄西山了。

但执失思力不知道的是,当他献完请罪表退下之后,唐皇李世民向在一旁看着的唐俭问道:“唐卿觉得,这次可以把颉利可汗给抓来么?”唐俭的回答是,“靠着我们大唐的力量,自然可以拿到他。”唐俭的回答意味深长,却正中李世民下怀,因此就有了唐俭出使的故事。

有这几年搜集的情报打底,唐廷君臣早已经将颉利可汗的性格习惯摸得透透的。这次颉利可汗卑辞求和,绝不可能是他的本意,突厥人想的不外乎就是拖得一刻是一刻,等到来年草绿马肥之际,撤退到大漠以北,与九姓突厥汇合。要是真的让颉利可汗的图谋得逞,那他就真可谓是困龙游于大海了。

此时的颉利可汗正在铁山,铁山往北不远就是碛口,过了碛口,也就是翻越了阴山天险,再往北就是茫茫大漠。此时阻挡颉利北上的,就只有漠北的严冬了。颉利可汗要是被逼急了,绝望北逃,大漠茫茫,唐军就算在颉利身边安插了间谍,他们也没有机会把情报送出来,唐军就再也找不到突厥人在哪里了。李世民、唐俭要做的,就是让颉利可汗稳住,所以他们明着下诏准许投降,其实是在为塞北的唐军提供巨大的战略机会。

下一步,就看前线的李靖怎么做了。

当李靖和李世勣两支大军在白道会师的时候,他们都已经得知了颉利可汗上表谢罪,天子已下诏允许投降的消息。所以,当李世勣在白道的军营迎接李靖到来时,两位当世名将最想要了解的都是对方的想法。李靖没有别的话,开门见山地问:“懋功(李世勣字),你怎么看?”

李世勣是直爽人,当即便道:“颉利虽然战败了,但此时仍有数万之众,此时他就在碛口不远,如果他通过碛口逃亡阴山以北,道路艰险,那就没法追上了。为今之计,只有一战,趁他们接到诏书,以为事情已经摆平了的时候,彻底解决他们!”

这想法恰恰与李靖不谋而合,也与千里之外长安城的李世民所见略同。一战解决突厥,是对待游牧部族的最优解,草原广袤,中原王朝的军队大举而来,游牧部族很可能就骑着马不知躲哪里去了,要是旷日持久地打下去,那就是军队后勤的灾难。所以当初出征之际,李世民就写了亲笔信给李靖,说:“军中的事情,一切由你决定,我就不管了!”有了李世民的准话,李靖这个节度诸军的主帅,就有底气放手一搏。

从头至尾,唐军的战略就是打一场快、狠、准的斩首行动,将突厥可汗的部队全歼于阴山以南,就算是击溃了突厥军,但如果让颉利逃出了碛口,也不能算成功。此时此刻,颉利可汗就在碛口边上,半只脚都要跨出阴山了,再不出击,难道还留着过年?

因此,李靖和李世勣干脆地拍板决定,继续出击。当天夜里,李靖便点起精骑一万,带足二十日的粮草,即刻出发,直取铁山的可汗牙帐。

这件事情,唐军将领中其实还有点不同意见,副总管张公瑾说,鸿胪卿唐俭还在可汗牙帐那里和谈,这不是把朝廷使者往火坑里推吗?想当年楚汉相争的时候,汉王刘邦派郦食其说服齐国投降,齐国放松了戒备,而韩信趁机带兵灭掉了整个齐国,出使齐国的郦食其被盛怒的齐王给扔进鼎镬里活活煮死了。要是颉利听说唐军反水,那唐俭岂不是也会有相似的命运?李靖当即就怼了回去,“这就是当初韩信破齐的计谋,难道真的要为了一个唐俭而牺牲整个战局?”军情紧迫,他不想听部下提问题出来,有问题请自己解决,大唐在那里不是有很多间谍吗?是打是和,这事儿没得商量,有能耐就自己去把唐俭救回来!

李靖的大军一路北上,终于到达了阴山山麓之下,沿着山脚再继续前进,便是铁山牙帐了。却在此时,前面忽然遇上了千余人的突厥斥候队。为了保证这次行动的绝对保密,李靖当机立断地把这队斥候俘虏了下来,带着俘虏们继续往前。

在铁山大营的数万突厥军面前,李靖的一万人占有着明显的劣势,到了这时候,行动的保密性就更为重要了,不能让突厥人提前发现唐军的行踪,否则有了防备,仗就会变得非常棘手。眼下这一万人的马队,长途行军,一人带着一匹战马,两三匹备用马,目标实在太大。李靖于是决定,派出小股先锋打头阵,大军随后就到。而他选择的前锋指挥官,却是一个叫苏定方的年轻人。